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AI+机器人能否成为拯救低生育率的‘终极方案’?

时间:2025-09-17 18:05:09 来源:虎嗅APP 作者:虎嗅APP


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AI生成

当AI与机器人技术碰撞生育议题,一场关于‘技术能否拯救低生育率’的讨论席卷全球。从‘孕育机器人’的乌龙事件到智能育儿设备的爆发式增长,科技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人类的生育与养育图景。

‘孕育机器人’:一场技术狂想与舆论风暴

‘人的缺点毛病她一概没有,而且你让她干什么,她就得干什么……’这句1996年春晚小品《机器人趣话》的经典台词,如今因‘孕育机器人’概念再度引爆舆论。2025年8月,深圳卡伊瓦机器人创始人张其峰被推上风口浪尖——‘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明年交付样机’‘定价约10万元’等标签,让这一技术设想瞬间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焦点。

支持者欢呼‘机器人售价比彩礼低’‘女性将摆脱生育之苦’,反对者则担忧‘婴儿工厂’降临。然而,8月14日张其峰紧急澄清:所谓‘孕育机器人’实为境外项目,卡伊瓦仅参与仿真人型机器人本体开发,媒体报道存在‘断章取义’。其公司核心业务为送餐机器人定制,仿真技术虽已突破关节模块瓶颈,但与‘孕育’功能毫无关联。

这场闹剧虽草草收场,却暴露出公众对技术解决生育问题的强烈期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指出:‘医疗技术的落地需经历科学验证、技术成熟、临床应用与支付方案四重关卡,任何涉及生命健康的技术都不可能快速落地。’

技术突破:体外孕育的‘黎明前夜’

人类对体外孕育的探索从未停歇。1924年,生物学家霍尔丹预言2074年人类体外孕育将成常态;2024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去ECMO人造子宫’技术,让早产羊存活90分钟;美国费城儿童医院更将胎羊体外生存期延长至28天(相当于人类妊娠23周)。与此同时,全球机器人仿真技术持续突破:波兰团队推出人造肌肉驱动机器人,卡伊瓦仿真女性机器人搭载多模态情感引擎,可实时感知人类情绪并调整交互策略。

技术原理上,孕育机器人需整合人造子宫与机器人技术,通过温度控制、养分供应与胎儿监测系统模拟子宫环境。尽管外形仿真更具商业吸引力,但科学难题依然存在:哺乳动物胎盘的复杂功能尚未完全破解,过早脱离母体的婴儿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60%,人造子宫‘孵化’的鲨鱼平均寿命仅达自然群体的1/10。

‘让胎儿在体外存活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其健康长大才是更大挑战。’段涛的总结,道出了技术落地的核心困境。

智能育儿:从‘带娃神器’到医疗级服务

当‘孕育机器人’仍停留于设想,AI育儿设备已悄然渗透家庭场景。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育儿难题。市场上,智能尿不湿、AI摄像头、边缘计算盒子等产品层出不穷,而面向3岁以上儿童的陪伴机器人更成为家长‘偷懒’利器——‘当孩子要求重复读绘本时,我会让他去找机器人。’一位家长坦言。

针对新生儿的健康监测需求同样激烈。全球已推出智能育婴看护板、AI机器人保姆、智慧婴儿床垫等产品,可实时监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国内团队更开发出模拟子宫环境的医疗级智能睡袋,而南山妇幼保健院与梦网智能联合推出的PanPan母婴AI陪护机器人,则通过实时对接医院数据,提供健康画像构建、异常报警与诊疗建议等医疗级服务。

市场规模印证了需求爆发:全球婴儿睡眠监测硬件市场达28.4亿美元,中国教育机器人市场预计2025年突破142.4亿元。‘这类产品正在从情感陪伴卷向专业医疗服务。’行业分析师指出。

技术双刃剑:警惕‘完美世界’的陷阱

智能育儿工具的渗透率正快速攀升。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母婴产品渗透率预计2025年达27.6%,较2020年增长4倍以上。‘AI比父母更懂宝宝需求’成为许多家庭的共识,但技术缺陷与伦理风险也随之浮现:功能同质化导致价格战,可穿戴设备磨脚、信号差等问题影响体验,而儿童对AI的过度依赖更可能引发精神健康问题。

‘很多孩子将AI视为无条件陪伴的知己,这种依赖可能削弱其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贾洪武警告。更严峻的是,父母对技术的依赖可能加剧‘缺位’现象——一项针对924个幼儿家庭的调查显示,母亲陪伴时间远超父亲,而育儿机器人的普及可能进一步压缩亲子互动空间。

‘科技不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终极方案。’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李雅文强调,解决低生育率需政府、企业与社会协同,为父母陪伴创造条件。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王炸’。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7839.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