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与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共同现身美国,与总统特朗普展开高层会谈。此次会晤中,双方达成了一项被美方称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稀土合作备忘录,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已披露的信息,巴基斯坦将向美国开放部分稀土矿产的勘探与开发渠道,而美方则承诺提供投资和技术支持。这一合作被视为巴基斯坦“投其所好”的举措,旨在吸引美国投资,缓解国内经济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巴美领导人会谈的同时,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哈瓦贾·阿西夫在国内公开场合发表讲话,强调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牢不可破”,并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最顶级的盟友”。这一表态被视为对中巴关系的“预防性维稳”。
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绿色能源和国防军工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全球稀土供应链长期依赖个别国家,而特朗普政府在其“美国优先”战略下,对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有着极强的紧迫感。
据地质勘探数据推测,巴基斯坦境内,特别是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等地,可能蕴藏着相当可观但尚未充分开发的稀土资源。对于巴基斯坦而言,打出“稀土牌”是一步深思熟虑的棋,至少有三个目的。
第一,投其所好,换取实实在在的利益。特朗普政府看重直接交易和实际利益,巴基斯坦送上稀土合作这份大礼,直接切中了其战略需求的核心。这不仅能吸引美国投资,改善经济困境,更能提升自身在美国全球战略棋盘上的分量。
第二,巧妙平衡,缓解来自西方的压力。近年来,巴基斯坦与西方关系,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因阿富汗问题、反恐政策分歧等经历了不少波折。通过主动提出在关键战略资源上合作,巴基斯坦向华盛顿释放明确信号:愿意且能够成为美国在重要领域的合作伙伴。
这有助于缓和关系,为巴基斯坦赢得更宽松的国际环境。第三,借此举向中国展示其“不可替代性”,增加对华交往的筹码。巴基斯坦深知中巴经济走廊(CPEC)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旗舰意义。
通过展示与美国发展实质性合作的能力和意愿,巴基斯坦实际上也是在提醒北京,它是一个拥有独立外交政策和战略选择权的国家,而非任何一个大国的“附庸”。这种若即若离的姿态,有时反而能使其在与中国商讨合作项目时处于更主动的位置。
与其说巴基斯坦是在“背叛”或“疏远”中国,不如说它是在极为艰难的地缘政治环境中,运用一种极为务实的平衡策略来最大化自身国家利益。而巴基斯坦防长那句斩钉截铁的“中国仍然是‘最顶级的盟友’”,选择在巴美高层会晤的同一时间点抛出,是一种预防性的“消毒”和“维稳”。
巴基斯坦决策层非常清楚,夏巴兹和穆尼尔如此高规格地联袂访美,并与特朗普高调宣布合作,必然会在北京和伊斯兰堡内部引发诸多猜测和疑虑,甚至可能被一些势力解读为巴基斯坦外交战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向。
防长阿西夫在第一时间、以最高调的方式重申中巴特殊关系,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确定性,给北京吃一颗“定心丸”,避免战略误判。这显示出巴基斯坦对中巴关系的极端重视和维护这一关系的强烈意愿。
在巴基斯坦的外交词典里,“顶级盟友”这个词是留给中国的,它具有独特性和排他性,象征着历经时间考验的战略互信、全天候的友谊以及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相互支持,如克什米尔问题。
而与美国的关系,则可能更倾向于被定义为“重要的战略伙伴”或“关键的合作方”,其基础更多是基于特定领域的共同利益和实用主义合作。巴基斯坦正在试图向外界,尤其是向中国阐明:我与美国发展关系,是在“合作伙伴”的层面,这不会动摇也不会取代中国作为“顶级盟友”的地位。
两种关系性质不同,可以并行不悖。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宣言背后可能隐藏的微妙变化。强调“仍然是”,本身就暗示着面对外界,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拉力,这种关系需要被一再确认和强化。
同时,这种宣言也意味着,中巴关系的内涵可能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演变。过去,中巴关系的高度战略性、安全性可能占据更主导地位。如今,在“中巴经济走廊”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巴基斯坦或许也希望在确保战略关系稳固的前提下,使双边合作更加多元化、更具经济效益,并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
对于中国而言,巴基斯坦的明确表态无疑是一颗及时的定心丸,但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提醒:即便是“铁杆”朋友,其内外部环境和利益考量也在不断变化,维系和发展双边关系需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活力与实质内容。
而对于美国,巴基斯坦则展示了其作为南亚重要国家的战略自主性和可利用的价值。巴基斯坦能否如愿以偿,在中美之间维持这种精妙的平衡?这份送给美国的“厚礼”,最终会转化为国家发展的真实助力,还是可能带来新的地缘政治风险?
“巴铁”的成色,将在未来与两大国具体的互动细节中受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