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乌冲突的局势依然复杂,尚未显现出停火的迹象。从战场态势来看,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军事力量呈现胶着状态。2025年9月,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地区取得了一定进展,控制了约91平方英里的区域。然而,乌克兰迅速展开反击,利用新式导弹对俄罗斯的炼油厂进行了打击,双方均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在这场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虽未直接参战,但一直在暗中支持乌克兰,试图通过这场冲突对亚太地区进行进一步渗透。若俄罗斯在冲突中落败,北约的东扩进程将加速,其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将不断逼近中国边境,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将面临更为直接和严峻的威胁。
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面,中国必须提前谋划,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有三件事尤为关键。
能源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金额约达4441亿元人民币,占自俄进口总额的近五成,进口量高达1.085亿吨。此外,天然气进口量也颇为可观,去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约31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也已全线贯通。
这条管道全长5111公里,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实现了“北气南下”,覆盖了东三省、环渤海、长三角等重要区域。然而,如果俄罗斯战败,失去了对这些资源的控制,西方国家很可能会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中国的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必须采取“多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继续与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加强合作,签订能源购买的长期合同。例如,今年中国与沙特阿美合作的炼厂扩建项目,就是一步重要的棋局。该项目核心是建设年产180万吨乙烯和150万吨芳烃的装置,并配套建设下游聚烯烃生产线,通过长期合同锁定沙特重质原油的稳定供应,从而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
另一方面,加快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建设和使用。总之,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
除能源之外,地缘政治领域的稳定同样至关重要。俄乌冲突的导火索就是北约东扩,如果俄罗斯战败,北约将更加积极地向东扩张。
一旦北约穿过俄罗斯这个横跨亚欧的屏障,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将直接抵达中国西部边境线。北约进入中亚,其战略目标必然与中国维护边疆稳定的目标发生冲突。历史上,北约曾以“民主”、“人权”为借口,暗中或公开地纵容、甚至支持那些被中国定义为恐怖分裂组织的势力,这直接危害了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
面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中国应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加强合作。例如,一起开展反恐行动,推进中吉乌铁路等互联互通项目。最近的中巴“勇士-8”演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300多名中国官兵带着24种装备在巴基斯坦进行实战演练。
这样既能帮助这些国家稳定发展,也能共同维护区域安全,相当于筑起一道缓冲带。同时,在东海、南海方向,中国也需要更加警惕,防止某些势力趁机搞小动作。核心还是那句话:广交朋友,稳住周边。这些都需要依靠外部盟友,但关键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因此加强国防势在必行。
现代战争早已是海陆空天网多维一体的较量。俄罗斯在战场上的某些表现,也让各国都在反思现代战争该怎么打。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军事投入,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特别是核威慑力量的可靠性,更是大国战略稳定的基石。这一切的目的,不是为了挑衅谁,而是要让任何潜在的挑战者都知道,碰中国的核心利益会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从而不敢轻举妄动。
经济层面的韧性同样至关重要。西方在金融领域对俄罗斯的制裁,尤其是把7家俄罗斯主要银行踢出SWIFT系统,堪称“金融核打击”。这7家银行里有俄罗斯外贸银行这样的巨头,资产占俄银行业近八成,被排除后跨境收付款直接卡壳,外贸和投资都差点停摆。
虽然中国的情况与俄罗斯不同,但也面临着“贸易战”“增加关税”等情况,因此也需要未雨绸缪。关键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单说,就是要把咱们自己的市场做大,内需提振起来,科技短板补上来,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
同时,继续深化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其他金砖国家等的合作,推广本币结算,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的过度依赖。去年通过RCEP协定出口到东盟的机电产品占比已经达到35%,今年又新增了12条跨境铁路专线,把国内的光伏组件、家电产品直接运到越南、泰国的工厂。现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体系里,已经和78个国家达成了本币结算的协议。
聊了这么多,其实核心意思就一个:国际政治就像下棋,高手都得走一步看三步。中国这些年一直强调“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就是要把各种可能性都想在前面。
如果真的有一天,北边的邻居出了大变故,中国要做的这些事情,无论是保障能源、稳定周边、强化国防还是搞活经济,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两个字:稳定。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咱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做好万全准备,这才是大国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