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北极冰层加速消融,北极航线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这条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新航道,凭借航程缩短30%以上的优势,被国际航运界视为打破传统马六甲-苏伊士航线的战略突破。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的中欧班列也迎来全面恢复。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45%,西安、重庆等枢纽站点出现「一柜难求」的火爆场面。两条物流通道的同步激活,本应为中欧贸易注入强劲动力。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作为中欧班列重要过境国的波兰突然提出新要求。根据波兰交通部最新公告,所有经波兰转运的货运列车需提前72小时申报货物明细,并缴纳相当于货值0.5%的「安全保障费」。这项政策预计将使单列运输成本增加约2.3万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分析,波兰此举背后存在多重考量:一方面,随着俄乌冲突持续,波兰希望加强对过境货物的监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收取额外费用,波兰试图在「新丝绸之路」中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仅针对来自中国的货运列车,对其他国家过境货物仍维持原有标准。
对于中国外贸企业而言,这无疑增加了运营复杂性。某物流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评估绕行白俄罗斯或立陶宛的替代方案,但这样会增加5-7天的运输时间。」欧盟委员会已介入协调,要求波兰在90天内重新评估政策合理性。
当前,中欧物流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北极航线与中欧班列的互补发展,本可构建海陆联运的立体网络。波兰的条件设置,既反映出过境国在区域贸易中的话语权争夺,也暴露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非关税壁垒挑战。
随着中欧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如何在保障运输安全与提升物流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影响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关键命题。这场物流通道的博弈,或将重塑未来十年中欧贸易的地理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