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解约到2025年版权全面下架,刀郎与云朵这对昔日师徒的版权纠纷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行业争议,不仅折射出音乐产业版权规则的复杂性,更揭示了艺术创作与商业利益之间的深层博弈。
2025年9月20日深夜,36岁的云朵在社交平台发布最新演唱视频,黑色连衣裙上金色纽扣折射着舞台灯光,空灵嗓音引发评论区集体回忆:“终于等到认真唱歌的你”。这条看似平常的动态,却意外掀开了持续数年的版权争议。
时间回溯至2014年7月,刀郎(罗林)与云朵(本名谢春芳)正式解除合约,但特别约定四首代表作(《爱是你我》《我的楼兰》等)的授权期限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安排,为云朵保留了商业演唱的合法空间,却也埋下了后续争议的伏笔。
2024年10月,版权方正式发函提醒授权到期,要求云朵停止商业演唱相关作品。然而市场调查显示,直至2025年夏季,云朵仍在多个商演场合演唱《我的楼兰》,票务平台活动页面甚至将该曲列为必唱曲目。
这种“惯性使用”在2025年7月遭遇法律壁垒,各大音乐平台全面下架云朵演唱版本,线下演出因版权风险被迫取消。播放界面灰暗的按键与“只剩翻唱”的评论,折射出行业规则的刚性约束。
2025年9月21日,作词人苏柳在公益直播中力挺云朵,强调“云朵的演唱对歌曲成功起到关键作用”。这番言论引发网络热议,支持者认为应肯定演绎者的艺术贡献,质疑者则聚焦于版权法的权责划分。
法律专家指出,音乐产业存在清晰的权利链条:词曲作者享有创作权,录音制作者掌控母带版权,演唱者拥有表演权但需遵循授权期限。云朵作为原唱虽享有表演者权,但商业使用仍需获得相关权利方许可。
这场争议并非孤例。邓紫棋与蜂鸟音乐解约后,选择重新录制代表作发行新版本;Taylor Swift与大机器唱片的“重录旧专”行动,更在全球引发版权可控性的讨论。这些案例为云朵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创作新作或协商重录,构建合法的艺术表达体系。
数据显示,云朵近期社交媒体开始增加新歌片段分享,镜头前安静演唱的姿态,似乎预示着艺术转型的尝试。但评论区持续涌现的“楼兰”追问,揭示出歌手面临的两难困境——既想突破标签束缚,又难以割舍经典作品带来的市场价值。
刀郎团队去年底的声明已明确划定边界:2014年解约后,授权到期即终止。这种基于契约精神的处置方式,在音乐产业具有示范意义。当艺术情谊遭遇商业规则时,明确的合同条款往往比情感纽带更具约束力。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争议暴露出行业授权管理的薄弱环节。建议建立透明的“授权到期提醒机制”,通过技术手段提前通知权利方与使用方,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与舆论危机。
从2014到2025,这场跨越十一年的版权纠纷,本质上是艺术创作自由与商业规则约束的持续对话。当云朵在视频中稳握话筒,当苏柳在直播中强调艺术价值,当刀郎团队依法推进版权管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师徒情谊的变迁,更是整个音乐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规则重构。
或许正如行业观察者所言:“最好的纪念方式,是让经典活在新的创作里。”当舆论场的喧嚣逐渐平息,留下的应该是对音乐本质的回归——用作品说话,以规则护航。
延伸阅读
网易新闻:《收回 <我的楼兰> 版权未1年,作词人为云朵发声》-2025年9月25日。
搜狐网:《<我的楼兰> 版权风波再起!作词人苏柳公开力挺云朵,直言 “功劳不属一人”》-2025年9月25日。
网易:《师徒反目?刀郎全网下架了云朵 <我的楼兰> 等作品,是因为这!》-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