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财经论语】
开赛仅两个月,南京奥体中心现场观赛总人数便突破100万!从60396人到61106人,四场赛事连续刷新中国业余足球单场上座纪录,今年夏天,“苏超”赛事以惊人热度出圈,成为大众体育与消费经济融合的典范。观众在赛场内呐喊助威,在场外的消费表现同样亮眼。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报告显示,95.9%的“苏超”观众产生了门票外消费,65.9%的观众行程支出超出预期,外地家庭单次行程花费普遍在1000~2000元。赛程初期,机构预测“苏超”赛季综合经济效益将超3亿元,但随着赛事热度飙升,这一数字已被证明过于保守。以8月31日南通主场迎战苏州为例,当地数据显示,南通当日接待游客78.1万人次,旅游消费达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1%和41.5%,商圈单日客流量暴增50%,3小时消费总额突破2500万元。
“苏超”已超越足球赛事本身,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引擎”。90分钟的赛场外,这场关于消费的“加时赛”同样精彩。一张小小的球票,不仅是入场凭证,更是撬动消费的“金钥匙”。
那么,如何让这把“金钥匙”发挥最大价值?答案藏在“苏超”的出圈逻辑中。
从定位看,“苏超”主打“业余”标签,参赛球员多为普通从业者,门票价格普遍不超过20元,接地气的设置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回归大众,让更多人感受足球的快乐,是聚人气的基础。
更关键的是,“苏超”将文化吸引力发挥到极致。以城市命名的球队激发了球员使命感与球迷归属感,成为江苏13座城市比拼文化、精气神与综合实力的舞台。从“楚汉之争”到“早茶德比”,再到“盐水鸭大战水蜜桃”,一个个地域梗既幽默又彰显城市特色,让赛事成为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
当游客产生深度探索兴趣,城市也需以智慧接住流量。“苏超”期间,江苏多地推出票根联动优惠:球票变身门店打折卡、景区通行证,串联起餐饮、住宿、零售等场景。同时,消费场景的多元延伸也至关重要。过去被调侃“没有夜生活”的江苏,因“苏超”观赛“第二现场”的火爆而改观——不是缺乏需求,而是缺乏有吸引力的打开方式。
从初夏到初秋,“苏超”决出“八强”,但消费的“加时赛”远未结束。各地正绞尽脑汁将流量转化为增量,而“赣超”“湘超”“川超”等赛事的涌现,更让我们期待:一张张小票根,能否持续释放大能量,让消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作者: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