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科学家警告:长期饮用瓶装水或致严重健康隐患

时间:2025-10-03 01:02:24 来源:cnBeta.COM 作者:cnBeta.COM

近期一项国际研究引发广泛关注:长期饮用瓶装水可能导致人体每年摄入数以万计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这些肉眼不可见的污染物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激素紊乱甚至癌症等严重健康问题。科学家指出,瓶装水行业的塑料污染问题正成为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隐患。

瓶装水微塑料污染研究示意图

每年摄入数万微塑料颗粒

该研究由康考迪亚大学环境健康专家Sarah Sajedi团队主导,通过对140余篇科学论文的元分析发现:普通人群每年通过饮食摄入约3.9万至5.2万个微塑料颗粒。若以瓶装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这一数字将激增至每年14万个以上。研究特别指出,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可直接穿透容器进入人体,其危害远超通过食物链间接摄入的塑料污染。

塑料污染全链条解析

塑料颗粒的释放贯穿瓶装水生产、储存、运输全周期。低质量塑料瓶在接触、光照或温度波动时更易脱落塑粒,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塑料容器中的添加剂会加速分解。与通过海洋生物进入人体的塑料不同,瓶装水中的微塑料直接经口腔摄入,绕过部分生物屏障,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穿透生物屏障的隐形杀手

进入人体的微塑料可突破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在血液中循环后沉积于肝、肾等器官。研究警示,这些颗粒可能引发三方面危害:1)持续刺激导致慢性炎症;2)诱导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3)干扰内分泌系统功能。长期暴露下,生殖系统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显著上升。由于当前缺乏标准化检测方法,这些危害的完整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检测技术面临双重困境

目前微塑料检测存在技术瓶颈:光学显微镜可观测10微米以上颗粒却无法分析化学成分;拉曼光谱能识别材质但易遗漏纳米级颗粒;最先进的质谱检测设备单台造价超百万美元,难以普及应用。这种技术局限导致全球90%以上的微塑料污染数据存在误差,真实暴露水平可能被严重低估。

科学家的预防建议

研究团队呼吁建立三级防控体系:政府层面需将一次性塑料瓶纳入限塑令重点监管对象;企业应升级包装材料标准;公众需改变饮水习惯。Sarah Sajedi特别强调:"紧急情况下瓶装水仍是安全选择,但不应成为日常饮水方式。其危害不是急性中毒,而是类似吸烟的慢性毒性累积过程。"该研究已发表于《危险材料杂志》,题为《揭示一次性塑料水瓶中纳米和微塑料的隐性慢性健康风险综述》。

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