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日0时,美国联邦政府因资金耗尽正式进入停摆状态。这是7年来首次因参议院拒绝批准预算案导致的政府瘫痪,标志着美国政治体系陷入深度混乱。
就在政府停摆的敏感时刻,特朗普突然将矛头指向中国,提出一项紧急贸易要求。这一举动绝非偶然,而是特朗普在内外交困下的政治博弈——他清楚,拖延只会让局势更加失控。
特朗普为何选择此时对华施压?其政治处境已濒临临界点。
9月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跌至43%,创下二次上任以来的最低纪录。参议院不仅拒绝通过预算案,更在贸易政策上与其对立,导致联邦政府数十万雇员面临无薪休假,公共服务系统濒临崩溃,民众不满情绪持续发酵。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将中美贸易作为突破口。自4月关税战升级以来,美国农业遭受重创。
作为美国大豆最大买家,中国在贸易摩擦后迅速转向巴西和阿根廷市场。美国豆农仓库爆满,积压大豆数量创历史新高,而这些人正是特朗普的核心票仓。
特朗普提出的要求看似简单:要求中国履行2018年贸易协议,承诺购买数十亿美元美国农产品。他甚至宣称将向豆农提供补贴,但现实是政府停摆导致国库冻结,补贴承诺沦为空头支票。
中方对此保持战略定力。经过多轮贸易谈判,中国已建立多元化采购体系,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在质量和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中方明确表示,农产品采购将遵循市场规律,不会因政治压力改变立场。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策略,使中国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特朗普的迫切需求暴露其政治软肋。他需要一项“胜利”来稳定基本盘:若能促成中国采购大豆,既可向农民选民邀功,又能在与参议院的博弈中增加筹码。但现实是,美国经济已为贸易战付出沉重代价——制造业数据疲软、股市动荡、农产品出口受阻,这些问题远非短期协议所能解决。
从时间线看,博弈态势已发生根本转变。4月关税战启动时,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但9个月后,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成功降低对美依赖,而美国豆农却面临破产危机——仓储成本飙升、贷款利息累积,许多农场已到崩溃边缘。
特朗普的补贴承诺始终未能兑现,政府停摆更使其失去政策操作空间。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作风,进一步削弱了其政治信誉。
中国的应对策略体现战略智慧:以静制动,让市场决定贸易流向。若美国大豆具有价格优势,中国企业自然会采购;若无竞争力,则继续选择巴西等替代来源。这种务实态度,使中国在谈判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特朗普的处境已不容拖延。政府停摆每持续一天,其政治资本就流失一分。联邦雇员的愤怒、依赖政府服务的民众不满,都在侵蚀其执政基础。若不能尽快解决危机,2026年中期选举前景将更加黯淡。
这场贸易博弈的本质,是实力与耐心的较量。中国通过多元化战略和市场化原则,构建了稳固的谈判底线;而美国在政治内耗和经济压力下,逐渐失去战略定力。
特朗普的要求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求救。他需要中国提供谈判突破口,以转移国内矛盾焦点。但国际政治遵循实力原则,中国没有义务为美国内政危机买单。
要达成协议,必须基于平等互利原则。这个道理特朗普心知肚明,但在政治压力下,仍不得不冒险一试。
当前局势表明,中美贸易博弈已进入深水区。美国若想真正解决农业危机,需放弃零和思维,回归理性谈判轨道;而中国将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全球贸易稳定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
[1]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2025年联邦政府停摆影响评估报告》,2025年9月30日
[2] 盖洛普民意调查中心:《特朗普总统支持率月度追踪数据》,2025年9月15日
[3] 美国农业部(USDA):《2025年4-9月美国大豆出口数据季度报告》,2025年9月30日
[4] 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1-9月农产品进口统计月报》,2025年10月1日
[5] 路透社华盛顿分社:《美国参议院否决2025财年预算案》,2025年9月27日
[6] 彭博社:《中美贸易谈判最新进展追踪》,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