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领先中国20年!”——这是日本丰田代表人在固态电池发布会上掷地有声的宣言。彼时,丰田宣称其固态电池即将量产,充电仅需10分钟,续航可达1200公里,试图在新能源赛道上抢占先机。然而,现实却给了日企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已实现6分钟快充、2000公里续航的突破,量产进程全面提速,而日本车企的计划却一再推迟。这场技术竞赛的胜负,正在悄然改写。
中国固态电池领域近期捷报不断。中科新能源宣布,其20Ah车载固态电池中试生产线已投产,支持6-10分钟极速快充,理论续航达2000公里。这一数据不仅远超丰田宣称的1200公里,更在充电效率上实现代际领先。与此同时,国轩高科研发的准固态电池在多车型实测中表现稳定,能量密度达300Wh/kg,续航突破1000公里,且在穿刺测试中实现“零起火”,安全性大幅领先传统液态电池。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轩高科0.2GWh预生产线已于今年5月投运,产线良率稳定在90%以上,电池同步交付车企进行道路实测。这意味着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已走出实验室,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此外,宁德时代、上汽、广汽等头部企业也公布了量产规划,整体节奏全面提速,形成“技术突破-量产落地-市场应用”的完整闭环。
反观日本,丰田的固态电池计划却陷入困境。尽管其投入高达1.5万亿日元,累计申请专利超1300项,但量产时间从最初的2027年一再推迟至2030年,至今仍停留在样机与实验室阶段。在中国企业的步步紧逼下,丰田口中“领先20年”的豪言,正被现实无情打破。
固态电池被誉为电池技术的“圣杯”,日本曾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十多年前,日本车企便斥资超1.5万亿日元布局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丰田、松下、本田等巨头积累了大量专利。然而,硫化物固态电池虽理论性能优异,但稳定性不足、成本高企,商业化难题始终未解。丰田的量产计划因此一拖再拖,暴露出日本技术路线的深层困境。
无奈之下,日本车企开始调整战略。今年5月,本田宣布削减三成电动车研发预算,转而加大混合动力汽车投入。这一调整看似理性,实则暴露了其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摇摆与迟疑。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则在高压竞争环境中加速研发,通过“技术迭代-量产验证-市场反馈”的闭环,不断缩小与日企的技术差距,甚至实现反超。
日本《经济新闻》不得不承认:“日本将在越来越多领域落后中国。”这一论断,正是中日新能源技术竞争格局的真实写照。
燃油车时代,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巨头曾占据全球汽车产业15%的份额,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然而,当新能源浪潮袭来时,日系车企却因保守心态错失转型良机。丰田前CEO甚至直言:“电动汽车不可能成为主流。”这种傲慢与迟疑,让他们在产业变革中逐渐掉队。
如今,中国新能源技术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固态电池的突破,仅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从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从充电设施到智能网联,中国正以全产业链优势重构全球新能源格局。而固守旧日的日本车企,只能在回望中感叹时代的变迁。
新能源风起时,中国正在书写未来。这场技术竞赛的胜负,早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