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每年九十月份,正是一年一度品尝大闸蟹的黄金时节,往年此时,大闸蟹总是市场上的畅销明星。
然而,今年的大闸蟹市场却呈现出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景象:普通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交易市场内批发人员稀少,往日热闹非凡的场景不再。那么,曾经横扫国庆、中秋双节的大闸蟹,为何今年却遭遇了冷遇呢?
通过走访多个批发市场内的海鲜铺老板,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今年的大闸蟹价格虽比去年更为亲民,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与往年不同,今年受农历闰六月及夏季延长的影响,大闸蟹的生长周期变长。加之江苏等主产区夏季雨水多、低温环境减缓了大闸蟹的蜕壳和生长速度,导致上市时间比往年推迟了约20天。往年8月底就上市的大闸蟹,今年到9月底才大量上市,市场上大闸蟹供应不足,自然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不过,延迟上市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由于生长周期更长,中秋节期间的大闸蟹成熟度更高,口感更佳。
尽管今年大闸蟹品质可能更优,但价格却比去年更为便宜。据海鲜铺老板预计,国庆期间大量上市的大闸蟹价格将比去年每斤便宜5块钱左右,平均每只便宜约1块钱。然而,即便价格下降,销量却并未随之提升。
这背后,是老百姓收入的普遍下降。过去二十年,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多个行业的增长,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然而,近年来楼市不景气,不少公司经营困难,打工人的收入也受到影响。即便收入稳定的人,现在花钱也更加谨慎,大闸蟹作为非必需品,自然被列入了可省则省的清单。
正如网友@福多所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已经压得普通家庭喘不过气了,想吃都得省省了。”
以往,很多人购买大闸蟹并非自用,而是作为礼品赠送。尤其是中秋节,大闸蟹成为送客户、送朋友的热门选择。然而,随着“禁酒令”的推出及社会风气的变化,很多人不敢收礼,更不敢公开吃别人送的大闸蟹,怕惹麻烦。
“阳澄湖的大闸蟹,查干湖的鱼,五常的大米”,这三样东西在市场上都颇具名气,但也都存在着真假难辨的问题。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其产量有限,但市场上却充斥着大量打着阳澄湖旗号的“过水蟹”。消费者花大价钱可能买到假货,自然对大闸蟹行业失去了信任。
有人开玩笑说:“大闸蟹长得再快,也赶不上卖‘假牌子’的速度。”很多人宁愿选择本地蟹或其他海鲜,至少不容易被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美食的多元化,人们的口味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口感。大闸蟹虽然鲜美,但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西式的汉堡薯条、粤菜里的白斩鸡老火靓汤、北京的烤鸭……天南地北的美食都能吃得到,大闸蟹自然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
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不仅大闸蟹大量上市,海蟹与淡水蟹也迎来了丰收。诸如梭子蟹、赤甲红、花盖蟹、盘锦的河蟹以及各地的螃蟹等,这些螃蟹在中秋前后的品质皆属上乘,且价格更为亲民。替代品性价比更高,也让消费者降低了对大闸蟹的需求。
此外,一些当地湖水养殖的大闸蟹因为价格更亲民、口感也不错,很多人就转向这些更实惠的选择。
大闸蟹虽然好吃,但胆固醇和脂肪含量高,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而且它属于寒性食物,肠胃不好的人或者女性也不宜多吃。现在大家更注重健康,吃东西之前都会多想一步,自然会对大闸蟹的消费产生一定影响。
大闸蟹虽然知名,但并不是全国通吃。有些沿海地方的人更习惯吃海蟹,对大闸蟹兴趣不大。对于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来说,大闸蟹属于可有可无之物。这也是大闸蟹近些年来在众多城市销售遇冷的原因之一。
最后来总结下:
大闸蟹今年遇冷,不全是坏事。价格泡沫慢慢退去,市场回归理性,反而能让真正用心养蟹、认真吃蟹的人,尝到更真实、更鲜美的味道。你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儿?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