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遭遇三重危机:雨季洪水淹没街道,士兵薪水长期拖欠,华盛顿方面持续施压。总统马科斯在总统府连夜召开多轮会议,最终决定通过外交政策调整来缓解国内压力。这一决策背后,是菲律宾面临的复杂国内外局势。
马科斯亲自约见即将离任的中国大使,会面时间定在清晨六点半。当媒体抵达时,他首先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无须讨论”。尽管场面并不隆重,但刻意留出的镜头捕捉空间,显然是向外界传递信号。这一举动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立场,更因为节奏的突然转变。
上周,菲律宾军舰还在仁爱礁附近呼叫美军侦察机;本周,总统却开始谈论传统友好关系。外交换挡如此激烈,引发的不是信任,而是猜测。马科斯希望通过“缓冲”北京来稳住军方情绪。原因并不复杂:洪灾导致的抗议潮已扩散至吕宋北部,许多补给依赖军车抢运,部队抱怨出勤费拖欠,情绪容易被政客利用。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传闻称,有退役将领在宿务秘密聚餐,议题涉及“宪政过渡”。尽管真假难辨,但仅是流传就足以让总统府感到不安。马科斯迫切需要向军队传递信号:国家还有别的靠山,薪水和装备不会因制裁受影响。
此时,美国的算盘也很清晰。五角大楼计划在年底前在人质岛补建三个弹药库,却发现地方议会在拖延文件。如果马科斯不稳,那套印着星条旗的基地计划就要重新谈判。华盛顿乐见他紧张,却不想真换人。
自杜特尔特时代的“多边平衡”被推翻后,菲律宾外交政策像插了发动机:遇事先向美国靠拢,随后再试探中国底线。速度加快了,摩擦也增多了。南海是地缘焦点,但真正威胁总统宝座的往往是国内经济和军心。
马科斯看得明白:只要洪灾补偿不到位,街头示威就可能升级为“广场露营”,军队一旦被卷进去,政变概率就上升。他选择在外交议题上先让一小步,换取指挥链里的缓和。
然而,风险并未消散。菲律宾军界对美国训练体系依赖极深,两国每年数千场小规模演训、情报链路几乎实时共享。军官手里握着这一套资源,换总统不会断,只是更新联系人。只要华盛顿态度暧昧,宫里的任何让步都可能被视为“软弱”。
对北京而言,听到“一中”肯定是正面讯号,但真正关心的是南海摩擦能不能降温。仁爱礁坐滩船的问题不解决,外交辞令再多也撑不过下一次补给尝试。
菲律宾自身更棘手的,其实是经济与气候双重脆弱。基建投资长期被掏空,洪水年年刷新纪录,外加粮价飙升。一旦公共财政再被军费和灾后重建撕扯,马科斯将没有预算让外交回旋。
他手里仍有几张牌可打:加速军队职业化改革、公开采购账目、引入亚投行基金修水坝,用经济合作锁定外部伙伴,而不是只靠军事同盟。但这些都要时间,而时间正因为内部骚动而变得昂贵。
如果马科斯能让军方相信“加薪和装备现代化不受外交摇摆影响”,并让民众看到洪灾修复的实质进度,那么传闻中的政变就会像退潮的浮木,自动暴露并失去支撑。否则,南海冲突只需一个擦枪走火,国内就可能演变为再次“革新政府”的剧本。
菲律宾要想不再做别人的“跳板”,关键不是选哪位主子,而是能不能筑起制度的地基。马科斯的最新动作只是止痛片,真正的疗程,还得让洪水不再年年淹到士兵的作战靴,再让外交从“应激反应”变成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