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征信系统畸形发展:或致社会信用生态恶化?

时间:2025-10-05 10:57:13 来源:大嘴説 作者:大嘴説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终极归宿是放贷。从美团金服、小米金融,到度小满、360借条,再到阿里巴巴的花呗借呗、京东的白条金条,甚至抖音也推出了放心借——流量巨头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涉足金融借贷领域,将触角伸向了消费者的钱包。

与全球科技巨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谷歌、微软等国际企业并未推出“苹果贷”“谷歌贷”等金融产品。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我国征信系统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在缺乏配套制度支撑的情况下,征信体系正将全社会推向信用危机的边缘。

西方征信体系的“安全阀”:个人破产保护制度

我国现行征信体系源自西方国家,但关键在于仅引入了“信用记录”这一工具,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制度建设。西方国家征信体系的核心保障是《个人破产保护法》,该制度为债务人提供了“重生”机制:当个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可通过法律程序申请破产保护,法院将制定还款计划,债务人在履行部分还款义务后,剩余债务可依法豁免。

这种制度设计同样适用于房贷领域。若购房者断供,银行拍卖房产后,无论拍卖所得是否覆盖贷款余额,购房者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告终止。这种“房贷有限责任制”将风险分散至金融机构,促使放贷机构审慎评估借款人资质。

我国征信体系的“无限责任”:债务追偿的枷锁

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尚未建立个人破产保护制度,房贷领域实行的是“无限责任制”。当购房者断供后,银行拍卖房产的所得若不足以覆盖贷款余额,借款人仍需承担剩余债务。拒不履行还款义务者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成为“失信被执行人”,直至还清债务并等待五年后,才可能恢复信用资格。

这种设计使银行在信贷过程中近乎零风险。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数量持续攀升,2023年相关数据已不再公开,侧面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银行在享受风险转嫁红利的同时,却不断收紧信贷政策,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担保方甚至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责任,部分地方银行更将担保范围扩大至企业家属。

畸形征信下的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

在严苛的信贷条件下,正规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迫使部分企业通过伪造材料、寻找职业背债人等手段“骗贷”。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供应链金融和企业孵化公司,专门从事数据包装业务。与此同时,银行却将大量资金投向包装后的民营企业及国央企、城投公司,后者因资金链紧张已出现百亿级城投债违约事件。

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银行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包装后的借款人可能存在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国央企等优质客户也陷入偿债困难。最终,部分中小银行因不良贷款率攀升而破产。现实情况是,银行在追求零风险、无本万利的过程中,反而打破了信贷市场的平衡,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改革迫在眉睫:重建信用生态的平衡点

当前征信体系的畸形发展,已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而银行客户群体逐渐被“包装大师”和“偿债困难户”占据。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不仅损害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可能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设计:一方面,加快建立个人破产保护制度,为债务人提供合理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引导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避免过度依赖征信系统转嫁风险。只有重建信贷市场的公平规则,才能避免银行将自己逼入死胡同,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