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章》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此句道出了言语与行为之间的深刻联系。一个人的口德,往往决定了其人生的运势走向。修一张富贵嘴,方能享一世富贵命。
嘴巴,作为人心的镜子,其言谈举止间无不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言语刻薄者,往往处处树敌,人生道路愈发狭窄;而言语温和之人,则能广结善缘,福气自然不请自来。
人的一生,成败兴衰,往往就藏在这张嘴里。管住嘴、修好心,是守住一生福报的关键。
1、人后戒闲言,守住口德积福报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云:“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背后议论他人是非,不仅消耗自身德行,更为未来埋下隐患。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便以品学兼优著称。面对同僚的诋毁,他并未怒气冲冲地找对方理论,也未在他人面前反唇相讥。相反,他依旧秉持公心,就事论事,甚至在对方遇到困难时,不计前嫌地提供帮助。最终,他的宽厚仁德感化了那位同僚,使其在关键时刻为他仗义执言,揭露了阴谋,使他免于无妄之灾。
《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议论他人,终将失去他人的信任与支持。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守住口业,将精力用于提升自己。口出善言,心生善念;不言人非,方能静心修德。
2、为人戒狂言,谦逊处世远祸患
老话讲:“天狂有雨,人狂有祸。”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一旦开始口出狂言,便是走下坡路的开始。
西汉名将韩信,一生功勋卓著,却最终败于狂言。他攻下齐国后,竟派人送信给刘邦,要求封为“假齐王”。此事已在刘邦心中埋下猜忌的种子。天下平定后,他居功自傲,言行愈发不加约束,甚至公开评论刘邦的能力。这些言行,最终汇聚成他命运的悲剧结局。他因被人告发谋反,被吕后与萧何设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三族被诛。
《周易》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以谦卑的姿态修养自己,是君子处世之道。言语上的谦和,反映的是内心的修养与对天地万物的敬畏。狂妄是祸患的前奏,低调是福气的根基。
3、修心戒多言,沉默修心纳福气
《道德经》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语泛滥之时,便是智慧远离、祸端滋生之始。守口,即是守心;止语,方能积福。
戒多言,是名臣曾国藩修身功夫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年轻时心高气傲,言语无忌。进入翰林院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言谈上的毛病是处世大忌。他多次痛斥自己:“言多尖刻,惹人厌烦”,并将戒多言作为自我修炼的日课。
有一次,他参加一位同僚的家宴,席间众人高谈阔论,涉及朝政人事。曾国藩本来也准备发表一番见解,但话到嘴边,他猛然想起自己戒多言的准则,于是硬生生忍住。事后,那次聚会中某些人的议论不知如何传了出去,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而谨守沉默的曾国藩则安然无恙。
《醒世恒言》里讲:“舌为利害本,口是福祸门。”话说得越多,漏洞就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喋喋不休的人,内心是躁动不安,福气也无法停留。
人生智慧,需要一个安静的内在世界来滋养。守得住嘴,才能静得下心;静得下心,才能看清事态人情。
《道德经·六十三章》中讲:“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一个人的口德,不仅影响着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决定着自己的人生运势。
人后不言人是非,能积德;为人谦和不狂妄,能远祸;修心守中不多言,能纳福。真正的智者都懂得以善言待人,以谦逊处世,以沉默修心。当你守住口德,人生之路自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