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月十五的明月缓缓升起,广州猎德村的夜空被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盛宴点亮——烧番塔活动如期而至。这座坐落于珠江新城CBD核心区的传统村落,以千年不变的仪式感,将岭南文化精髓与现代都市风貌完美融合。
傍晚时分,猎德村祠堂广场上,一座高达6米的砖砌番塔巍然矗立。这座由村民历时三天搭建的“火焰之塔”,塔身采用青砖与水泥砌成,底部留有四个对称的进火口。随着夜幕降临,20余名身着传统服饰的村民手持火把,将干稻草、松枝等燃料送入塔内。
“起火咯!”伴随着洪亮的吆喝声,橙红色的火舌从塔顶喷涌而出,高达3米的火焰在夜空中翻腾跳跃。围观的数百名村民和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震撼人心的画面。番塔周围,糖画、剪纸等非遗摊位前人头攒动,孩子们举着鱼灯在人群中穿梭嬉戏。
最令人称奇的是番塔背后的都市天际线。当火焰升至最高点时,西塔、东塔等珠江新城地标建筑的灯光同时亮起,与番塔的火光形成奇妙的光影交响。这种传统民俗与现代建筑的同框画面,每年都会在社交媒体引发刷屏效应。
“站在番塔前,左手是燃烧了六百年的文化记忆,右手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市奇迹。”文化学者李教授感慨道。据猎德村志记载,烧番塔习俗始于明代,原为驱赶蚊虫的实用功能,后逐渐演变为祈求五谷丰登的民俗活动。
今年活动特别设置了“番塔摄影大赛”和“中秋诗词擂台”,吸引众多年轻市民参与。在番塔旁的直播区,三位非遗传承人正通过抖音平台向全网观众讲解烧番塔的技艺要领,实时观看人数突破50万。
猎德经济联社负责人表示:“我们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活动组织,既保留‘烧番塔’‘舞醒狮’等核心环节,又加入光影秀、汉服巡游等新元素。去年活动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40%,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当最后一簇火苗渐渐熄灭,明月已至中天。这座在钢筋森林中坚守的文化火种,正以更年轻、更开放的姿态,续写着岭南大地的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