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各大景区迎来了年度最密集的客流高峰。从故宫到黄山,从九寨沟到外滩,处处人山人海,社交媒体上更是被‘人从众’的景象刷屏。然而,在这片热闹的背后,不少景区商家却向记者倒起了苦水:‘游客是多了,可我们亏得底朝天!’
‘今年国庆的游客量比去年多了近三成,但我们的利润却不到往年的一半。’某热门景区内的一家餐饮店老板李先生无奈地说。据他介绍,为了应对国庆客流,他提前半个月就增加了食材储备和员工排班,光是临时工的工资就比平时多出了两万元。‘结果呢?食材成本涨了,人工成本涨了,可菜品价格不敢随便涨,怕被游客骂。’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在某古镇经营民宿的王女士也表示,国庆期间她的民宿入住率达到了100%,但算下来却几乎没赚钱。‘房间价格比平时只涨了30%,但清洁费、水电费、布草更换成本都翻了一倍。更头疼的是,游客多了,投诉也多了,有的因为等电梯太久,有的因为早餐品种不够,我们得花大量时间处理纠纷。’
‘表面上看,游客多了,收入应该也多了,但实际上,我们的成本增加得更快。’一位景区内的纪念品店老板张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国庆期间,他的店铺租金比平时高了50%,进货成本因为物流紧张也上涨了20%,而为了吸引游客,他还特意推出了‘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结果呢?销量是上去了,但利润被压缩得几乎没有了。’
更让商家们头疼的是,国庆期间游客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游客来了,多少会买点纪念品,现在很多人都是‘打卡式旅游’,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就走,根本不买东西。’张先生无奈地说。
‘我们当然希望游客越多越好,但前提是得能赚到钱啊!’李先生的话道出了不少商家的心声。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庆期间景区商家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运营成本激增,包括食材、人工、租金等;二是游客消费趋于理性,‘打卡式旅游’盛行,非必要消费减少;三是竞争激烈,为了吸引游客,商家不得不打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其实我们也很矛盾,既希望游客多来,又怕游客太多。’王女士的话反映了不少商家的纠结心态。在她看来,景区商家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的稳定客流,而不是‘昙花一现’的节日狂欢。
面对国庆期间景区商家的困境,有专家建议,景区管理方应与商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调度,实现客流与收益的平衡。‘比如,可以通过预约制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拥挤;同时,可以引导商家开发更多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而对于商家来说,也需要转变经营思路,从‘靠量取胜’转向‘靠质取胜’。‘比如,可以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打造更有特色的品牌,这样即使游客数量不多,也能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盈利。’专家说。
国庆假期的热闹景象,是旅游市场繁荣的体现,但热闹背后,商家的经营困境也不容忽视。如何实现游客与商家的双赢,是景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