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那年,我站在《空中大灌篮》的片场,目睹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的表演。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未来的自己——为了接近这个目标,我不断努力、拼搏。然而,就在即将登顶之际,一连串的伤病将我打入深渊……但4次手术,也毁不掉我,37岁的我仍在争冠路上。
我叫埃里克-戈登,1988年圣诞节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篮球是我生命的全部,从记事起便是如此。父亲是当地大学的三分神射手,他为我打开了篮球世界的大门。为了让我训练,他在车库门上安装了一个篮筐。童年时期,我每天花大量时间练习,祖父教我突破,父亲教我投篮。即使下雪天,我也会戴着手套在雪地里投篮。这种坚持不仅是对篮球的热爱,更是一种信念的证明。
进入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中北区高中后,我很快成为球队首发。高四那年,我场均贡献29分、6.2个篮板和3.3次助攻,带领球队杀入印第安纳4A级决赛。虽然未能夺冠,但我被提名为印第安纳州“篮球先生”,入选麦当劳全美高中全明星阵容,并荣获2007年佳得乐年度最佳球员奖。多家篮球名校向我抛出橄榄枝,我最终选择了印第安纳大学,部分原因是球队助教与父亲私交甚好。
大学篮球是另一个世界。大一赛季,我场均砍下20.9分、3.3个篮板和2.4次助攻,带领印第安纳大学山地人队取得17胜1负的惊人开局。然而,命运第一次向我展示了它的残酷。在赛季最关键的时刻,我遭遇手腕受伤。经纪团队希望我休息,但“疯三”近在眼前,我不忍心就这样结束赛季。
我忍着疼痛坚持出战,伤病严重影响了我的投篮表现,得分效率持续下滑。70次出手仅命中13球,尤其是锦标赛首轮,我15投仅3中,三分球6投全失。最终,我们败给了阿肯色大学。尽管如此,我还是被选为大十联盟年度最佳新人,并入选全美第三阵容。
遗憾肯定存在,我也考虑过是否再战一年,但最终还是决定前往NBA,迎接更大的舞台。
首轮第7顺位,我被快船队选中,带到了洛杉矶。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时刻。
经过2年的适应,我在第3个赛季打出巅峰表现,场均22.3分、2.9个篮板和4.4次助攻。在那个数据还未井喷的年代,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极高。我以为这是NBA辉煌生涯的起点,却没想到这只是命运设下的又一个陷阱。
2009年,格里芬以状元身份加盟快船,次年便打出场均22分、12个篮板的两双表现。在快船球迷眼中,“白魔兽”才是未来,他们需要为这颗内线新星寻找一位全明星级的后场导师。恰逢此时,黄蜂(鹈鹕)与湖人关于保罗的交易被叫停,快船顺水推舟,将年轻的“蜂王”留在洛杉矶,而我成了牺牲品。
在飞往新奥尔良的飞机上,我感慨万千,有难过、不舍,也有不甘。我暗自发誓,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首秀,我便在终场4.2秒投中准绝杀。更衣室里,队友将我围在中间欢呼喝彩,但我却高兴不起来——与格兰特-希尔的一次对抗中,我的右膝出现疼痛。我以为只是普通碰撞,但直到比赛结束,痛感依旧存在。
我想坚持,想延续状态,但在第二场比赛结束后,我实在撑不住了。那个赛季,我只打了9场,虽然依旧能保持20+的数据,但效率大打折扣。我的速度和爆发力均有不同程度减弱。
接下来的时间里,伤病仿佛找到宿主,始终不愿离开。膝盖手术、脚踝手术、左肩膀肩关节唇撕裂手术、手指骨折手术……5年时间,我缺席近一半比赛,剩下一半也被伤病切割得支离破碎。状态还没恢复,就又躺到冰冷的手术台上。球迷从失望到绝望,为我贴上“玻璃人”的标签。
我不怪他们。有段时间,连我都想放弃自己。看着镜子中带满护具的身体,我反复问自己:是否该结束了?虽然我只有28岁,但身体看起来像48岁。
莱恩·安德森是我的队友,也是好兄弟。每次受伤,他都会陪在我身边,看出我的颓废。
“如果你都放弃自己,那谁还能拯救你呢?”他问我。
“我无法像以前那样得分了,我做不到了。”我回答。
“没人希望你回到当年,我们只需要你的现在,做你现在能做的。”他的话点醒了我。
自那之后,我开始向无球得分手转型,跑位、接球直接出手,每天上百次的投篮训练成为必修课。此外,我还会研究雷吉-米勒与雷-阿伦的录像,看他们如何在不依赖爆发力的情况下依然高效。
2016年夏天,我和安德森都成为自由球员。不同的是,他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拿到一份来自火箭的高薪合同,而我因为“玻璃人”属性迟迟没有找到工作。签约时,安德森极力向火箭推荐我,并拿出我的训练视频。然后,我得到一次试训机会。
“看你的了,兄弟,拿出你训练的全部。”安德森鼓励我。
弹无虚发的三分球让德安东尼眼前一亮,然后,他们给了我一份4年5300万的合同。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我紧紧拥抱住安德森,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望着走廊里摆放的两座奥布莱恩杯,我坚定了信念:这一次,我一定要赢。
三分大赛冠军、最佳第六人,我没有辜负火箭的信任,成为球队最可靠的第三得分点。17-18赛季,我们刷新队史纪录,拿到65胜,高居联盟第一。但在季后赛上,我们始终没有越过勇士这道关。随着保罗、哈登的先后离开,我的火箭生涯也进入倒计时。
如今,我已经37岁了。回顾篮球生涯,它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我从巨星坯子到玻璃人,从小钢炮到神射手,从先发主力到板凳匪徒。篮球场是我的战场,也是我的救赎。我学会了如何与伤病共处,如何在逆境中转型,如何为了团队胜利牺牲个人数据。我可能没有达到22岁时人们对我的期望,但我从未放弃过对篮球的热爱和对总冠军的追求。
我的人生就像一场比赛,有高潮有低谷,但只要终场哨声还没响起,我就还会继续拼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