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历史中,粟裕无疑是最耀眼的军事指挥家之一。他以卓越的战术素养指挥了诸多经典战役,包括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神仙仗”的经典战例,并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然而,粟裕在指挥过程中并未完全建立起绝对权威,四名高级将领曾对他的指挥提出质疑或抵触。这一现象的根源,部分在于粟裕的资历相对年轻,导致他在部分将领中缺乏足够的威望。
粟裕在红军时期最高仅担任过偏师军团的参谋长,抗战时期虽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但这一职务与八路军主力旅长的级别相近。因此,与他资历相近的将领不在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在几大野战军指挥者中的威望。那么,这四位将领是谁?他们与粟裕的矛盾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陈士榘比粟裕年轻两岁,但资历深厚,深受毛泽东信任。他参加过秋收起义,红军时期担任过红30军代军长;抗战时期历任343旅参谋长、115师参谋长、滨海军区司令员。日寇投降后,罗荣桓率部赴东北,陈士榘则留在山东,担任山东军区参谋长。山东与华中合并后,他成为华野参谋长。长期在中央主力部队任职的经历,使陈士榘难免心高气傲。
1946年底,宿北战役胜利后,中央指示山东、华中部队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随后向南发展。毛泽东提出大方向后,给予华东部队较大自主权。在讨论具体作战目标时,粟裕主张攻打苏北的整编74师,以雪华中野战军在涟水战败之耻。但陈士榘认为整74师实力强大,且附近有其他国军,若不能及时消灭,可能陷入困境,因此主张先打整26师。
双方争论无果,陈毅一时难以决断。他内心更认可陈士榘的观点,但考虑到两部刚刚合并,华中野战军求战热情高涨,不便直接否定。陈士榘未等陈毅统一意见,便与政治部主任唐亮越级致电中央,陈述两种方案的利害。这一行为违反纪律,陈毅得知后大怒,斥责陈士榘:“你们有电台,可以发报,这是要告我的状!”
三天后,中央回电指示先歼灭鲁南整26师,再寻机打苏北整74师。粟裕虽感失落,但仍配合指挥作战,鲁南战役顺利歼灭国军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
陈士榘并非针对粟裕,只是方式欠妥。淮海战役中,中野打黄维兵团吃力,粟裕调三个纵队和炮兵支援,交由陈士榘指挥。陈士榘到后坚持要中野腾出一个主攻方向,刘伯承最终让中野6纵归其指挥,才平息纷争。建国初期,刘伯承还点名要陈士榘去南京军事学院任职,可见当年争论皆出于公心。
许世友的资历与粟裕相近,曾任红四方面军主力红四军军长、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胶东军区司令员。两人性格截然相反:粟裕谋而后动、心思缜密,许世友性烈如火、冲动敢打,相处时常有冲突。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前,粟裕命令许世友的7纵从坦埠出发,东去沂水西南会同其他部队聚歼桂军。但部队走出几十里后,华野司令部又命令其返回原地,占据坦埠东南制高点。许世友在电话中生气地说:“你们就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都是两条腿!”说完摔了电话。当时电话那头正是粟裕,他气得满面通红,半晌没有说话。
1948年济南战役,粟裕计划以济南为吸引点,伺机歼灭国民党援军,但许世友直接下令猛攻,迅速攻破济南。结果虽好,但对粟裕来说略显遗憾。建国后,两人感情不错,粟裕在上海养病期间,许世友仍称呼其为“老首长”。
宋时轮曾任红30军军长、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团长、4纵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华野成立后改任10纵司令员。1947年8月,为配合刘邓挺进大别山,10纵在梁山打阻击,遭遇国军精锐第五军突袭。为避免腹背受敌,宋时轮在请示参谋长陈士榘后,率部北渡黄河。但4000多支前百姓和1500多指战员未能过河,10纵遭遇巨大损失。毛泽东致电批评宋时轮“私自北渡,致受损失,是一次极大错误”。
宋时轮希望陈士榘能作证自己并非私自行动,但陈士榘未出面,惹得宋时轮不满。济南战役前,粟裕将10纵部署为阻击部队,宋时轮以“10纵伤亡太大,无法完成任务”为由公开顶撞。粟裕批评两句后,宋时轮拍桌称“不干了,要去东北休息”。毛泽东得知后要撤其职,粟裕出面保下宋时轮。
攻济结束后,宋时轮检讨错误。淮海战役中,他发挥善守特点,打了关键的徐东阻击战。建国后,两人在解放军军事学院任职时仍有小别扭,但粟裕仍大度相助。晚年,宋时轮努力帮助粟裕平反,1989年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称“粟裕将军曾受到长期不公正对待”。
谭震林虽未授衔,但地位高于粟裕。他曾任红12军政委、闽西南军委副主席、新四军第2师政委,解放战争初期与粟裕一同指挥华中野战军。此时谭震林为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委,而粟裕为华中分局常委、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党指挥枪的原则下,谭震林在三个单位中均略高于粟裕。
1947年华野7月分兵后,部队接连败仗,尤其是南麻、临朐战役损失重大。谭震林写信给陈毅并转交粟裕,称赞其军事才能,但也批评“常常粗枝大叶,战略缺少远见”。粟裕虚心接受,并委婉表示部分责任在谭震林。淮海战役时,两人同为淮海总前委成员,后来往来较多。谭震林的外孙王石达回忆:“外公一生敢说敢做,人称‘谭大炮’。在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在军事上最佩服粟裕。”
总体来看,粟裕的能力无人不服,但当时情况复杂。山东野战军以八路军为主体,华中野战军以新四军为主体。山东基础实力强但缺乏才能指挥者,华中作战水平高但指挥者威望不足。唯有中和起来,才能产生最大战斗力,摩擦在所难免。相较胜利,那些摩擦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