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上海事业单位国庆公示引争议:4名大专生录取,程序合规难服众

时间:2025-10-10 16:17:16 来源:眼光很亮 作者:眼光很亮



国庆长假期间,一份事业单位招聘公示悄然引发舆论风暴:5人拟聘名单中4人为大专学历,且公示期横跨整个假期,这种“巧妙”的时间安排让众多求职者质疑声四起。

“9月30日工作日公示1天,剩下7天全是假期,这时间选得太‘精准’了。”网友的尖锐评论直指公示期设置的合理性,认为此举可能刻意降低公众关注度。

2025年9月30日,上海市人社局官网发布《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文印中心拟聘人员公示》,公示时间定为9月30日至10月7日,涵盖国庆黄金周全部假期。

这份涉及排版、校对、印刷等岗位的5人拟聘名单中,仅1人为硕士研究生,其余4人最高学历均为大专。公示发布后,迅速在网络引发“程序合规但实质合理吗”的激烈讨论。

招聘岗位包括排版、校对、印刷及电子档案处理等技术类职位,按常理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此次大专学历占比达80%的构成,与当前就业市场“高学历内卷”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与传统公示期安排在工作日不同,此次公示有效期内仅有1个工作日,其余时间均为法定节假日。

据统计,国庆期间政府网站访问量较平日下降超60%,重要公示的曝光度大幅降低。

“不违规但像‘丑媳妇躲着不见人’,这种操作让人难以信服。”网友的调侃折射出对公示透明度的普遍担忧。



面对质疑,招聘单位10月7日回应称公示完全符合《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要求。该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天,但未强制要求必须安排在工作日。

同时援引2006年施行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指出公示期7至15日的规定同样未限定工作日。

工作人员强调:“从法律条文看,我们的操作没有任何问题。”

尽管程序合规,但这种“技术性合规”难以平息公众疑虑。专家指出,公示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公众监督权,选择访问低谷期发布敏感信息,实质上削弱了监督效果。

学历门槛争议同样激烈。在2025年就业市场寒冬中,4名大专生入选刺痛了众多高学历求职者。

数据显示,当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平均求职周期达8.2个月,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失业率较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

“数百万本科生硕士生在找工作,4个大专生轻松入职,这合理吗?”网友的质问代表了许多人的困惑。

更有网友戏称:“学历内卷到考公都开始‘逆淘汰’了,下一步是不是高中学历也能考?”

这些言论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学历贬值现实。2025年第三季度,上海白领平均薪资涨幅仅2.1%,远低于同期物价涨幅。

此次争议并非孤例。2025年7月,上海市贸易学校拟聘无学位证的幼儿园工作人员担任商贸专业教师,同样引发“萝卜岗”质疑。

该校拟聘的10人中,商贸专业教师岗位拟聘者刘某为大学本科学历但无学位,原工作单位为幼儿园。

一位应聘该岗位的硕士研究生表示:“我符合所有专业要求,却输给无学位者,这种招聘标准让人无法理解。”



此类事件与中组部、人社部2025年5月发布的防范“萝卜招聘”通知形成呼应。通知明确要求禁止设置歧视性、指向性条件,强调招聘过程的公平透明。

对比其他事业单位的公示安排,差异更为明显。

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年9月12日公示为例,其拟聘博士研究生岗位的公示期完全安排在工作日(9月12日至19日),未涉及任何节假日。

这种“工作日公示”与“长假公示”的对比,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文印中心操作动机的猜测。

法律专家指出,程序合规与实质公正同样重要。当一项操作在技术层面完全合法,却在道德层面引发广泛质疑时,或许需要审视制度设计是否存在漏洞。

从“无学位教师”到“长假公示”,这些争议事件共同揭示了事业单位招聘改革的复杂性。如何在保障程序合法的同时,真正实现公平竞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合规’成为争议的挡箭牌,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什么?公众监督权又该如何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