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中,澳大利亚军队作为核心参战力量备受关注。据史料记载,澳大利亚是当时唯一全面派遣海陆空三军参战的五个国家之一,其军事投入规模在联军中位居前列。
当时澳军参战部队包括2个步兵营、3艘驱逐舰及2个空军中队,总兵力超过2200人,在17国联军中排名第五。与仅派出44人的卢森堡、参战5000人却2小时内被歼3500人的土耳其、以及基本未参与实战的加拿大相比,澳军堪称联军中的“主力军”。
澳大利亚军队的战斗力早在二战时期就已显现。在太平洋战争的新几内亚战役中,澳军将20万日军压缩至仅存1万人,其凶悍作战风格令盟军侧目。这种战斗力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作为独立大陆国家,澳大利亚人平均身高达1.73米,体型优势在近战中尤为突出。
对比同时期日军平均1.42米的身高,以及朝鲜士兵1.5-1.6米的平均身高,澳军在白刃战中的身体条件堪称降维打击。1950年10月,澳军与朝鲜人民军239团的首场白刃战便印证了这一点:澳军以7人负伤的代价,刺死270名朝鲜士兵并俘虏200余人,150:1的战损比震惊国际军界。
澳军的“白刃战神话”在遇到中国志愿军时遭遇彻底颠覆。某次战役中,30名志愿军战士面对澳军1000人的包围,以灵活战术和顽强意志展开反击。这场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以志愿军突破重围告终,彻底打破了澳军不可战胜的战场形象。
这场经典战役不仅展现了志愿军“以少胜多”的战术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澳军从二战时期的“日军克星”到朝鲜战场上的“神话破灭”,印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始终是人而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