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美国为何突然将15家中企列入“清单”?中方在48小时内迅速回击,选择稀土作为反制的关键抓手。
根据美国商务部2025年10月8日发布的消息,15家中国实体被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理由是所谓的“协助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获取美国无人机电子元件”。这一指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方迅速反制: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出台
紧接着,在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发布公告,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相关技术及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未经许可不得出口。这一反制措施精准锁定了美国高端制造的“软肋”。
美国制裁的“虚实之争”:名单构成与理由细节分析
列名企业呈现明显的链条化特征。既有全球分销商Arrow的中国大陆与香港子公司这类行业头部企业,也涵盖北京、武汉、上海等地的中小技术贸易商。其中,武汉易飞智能被美方明确指认为“与哈马斯无人机美产组件直接相关”,丰宝电子等企业则被视作“伊朗采购网络关键环节”。
此外,3个被单列管控的香港地址,因长期为伊朗电子供应网络提供中转服务进入美方视野。美方宣称,这些实体通过多层分销伪装,将美国产芯片、传感器等关键元件输送至伊朗,最终流入胡塞武装等组织的无人机制造环节。
制裁依据的合理性引发争议
以色列军方曾提交“无人机残骸元件溯源报告”,称在战场回收的无人机中发现美产电子元件,认定中企参与采购链条。但该报告从未对外公开细节,也未经过第三方机构验证。涉事中企已陆续发布声明,强调“始终遵守国际出口法规,正与美国当局积极沟通”,却未获得美方回应。从制裁时机看,此次行动正值美国推动对伊朗新一轮制裁提案之际,借“实体清单”施压供应链的意图显著。
中方稀土反制:精准锁定美国高端制造“软肋”
2025年10月9日,即美方发布制裁清单后不足48小时,中国商务部接连发布第61号、62号两份公告,以稀土物项及相关技术为核心祭出反制措施。两份公告均于发布当日生效,其中部分条款延至12月1日实施。
稀土永磁材料是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等装备的核心组件,而中国在全球稀土冶炼分离领域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一回应无疑对美国高端制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61号公告:明确物项管制范围
第61号公告明确了物项管制范围,将三类稀土相关物项纳入出口许可管理:一是含有原产于中国稀土成分、价值占比达0.1%及以上的境外制造物项;二是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在境外生产的物项;三是原产于中国的稀土核心物项。
对于向军事用户、管制名单内主体的出口申请,原则上直接不予许可。而用于14纳米及以下芯片制造等高端民用领域的申请需逐案审批,人道主义救援用途则可豁免许可但需事后报备。
第62号公告:强化技术管控
第62号公告进一步强化技术管控,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的相关技术及其载体纳入管制,涵盖设计图纸、工艺规范、仿真数据等所有技术资料形式。
即便是出口非管制货物,若明知其用于境外稀土生产活动,仍需申请许可。中国公民或企业为境外相关活动提供实质性帮助而未获许可,将依据《出口管制法》追责。这种“物项+技术”的双重管控,形成了全链条的出口屏障。
从企业合规到产业重构:美方制裁与中方反制的影响
美方制裁已率先引发电子分销行业的连锁反应。Arrow中国子公司当日紧急暂停对中东地区的元件发货,启动全流程合规审查。其上游供应商英特尔、德州仪器等企业迅速更新客户准入名单,要求分销商提供终端用户“非伊朗关联”的书面证明。
中小贸易商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武汉易飞智能公告显示,公司已暂停接收新订单,聚焦于存量订单的合规核查,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下滑40%。
中方稀土管制的影响则在全球产业链中逐步发酵。美国国防部供应链报告显示,美军现役“捕食者”无人机的每台发动机需使用约2.3公斤钕铁硼磁体,而全球95%的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由中国企业生产。
美国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虽在加州重启冶炼分离产能,但技术仍依赖中国专利授权。其CEO在制裁当日承认,“若无法获得中国技术支持,产能爬坡将推迟至少3年”。
结语:全球产业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跨国企业已开始启动应对预案。日本丰田通商宣布将斥资2亿美元在越南建设稀土加工工厂,但明确表示“需从中国引进冶炼分离技术”,而这一技术转移已被中方新政策纳入许可管理。
德国博世集团则紧急增加稀土库存,将原定6个月的安全库存提升至18个月,相关备货成本导致其汽车电子业务利润率下降1.2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中方公告特别设置了“合规告知书”制度,要求境内出口经营者向境外接收方出具告知文件,形成全链条的责任追溯体系。
这场围绕供应链的管控交锋,正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发生微妙变化。美方试图通过“实体清单”切断特定技术流动,中方则依托稀土产业链优势构建反制屏障,而夹在中间的跨国企业与第三方国家,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合规与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