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先生曾说:做名人难,做女名人更难。这句话在宗馥莉身上,似乎得到了别样的印证。
近日,一则关于“宗馥莉是否被带走”的新闻,在各大主流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主流媒体的大范围试探性报道,往往预示着某些重要事件即将浮出水面。
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每一个细微的动向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对于熟悉当代新闻运作的看客来说,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尽管有知情人士透露,“宗馥莉今日正常上班”,但娃哈哈集团对此事并未给出正面回应,这无疑加剧了外界的猜测与关注。
种种迹象表明,在宏顺饮料高管严学峰被带走调查之后,宗馥莉也似乎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的重大挑战。
宗馥莉,1982年出生于杭州,成长于这片繁华的土地,后赴美国留学,归来后便准备接手家族企业。她前半生的人生轨迹,无疑让许多人望尘莫及。
然而,过于顺遂的人生或许让宗馥莉产生了某些错觉。她或许以为,没有宗庆后,娃哈哈便不复存在;以为自己真的是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甚至以为杭州就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宗女士或许应该走出杭州,到全国各地走走,尤其是到北方看看,了解一下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这样,她或许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杭州对娃哈哈的厚爱,以及上城区国资对宗庆后父女二人的宽容。
作为老一辈企业家,宗庆后的觉悟显然要高于自己的女儿。他深知自己的成就离不开环境的支持,离不开时代的托举。
在宗庆后的有生之年,虽然也曾有过“体外循环”的争议,但他始终保持着低调、俭朴、亲和的形象,在员工面前展现亲和力,在国人心中树立俭朴形象。
世人或许以为宗庆后这是惺惺作态,实则这是他生存的智慧。只有保持这样的形象,服务好大众,配合好地方,才能更方便地谋取家族的私利。
从某种程度上说,宗庆后能够做到公私兼顾、里外兼修、名利兼收(起码生前是这样的),的确算得上是一代高人。
然而,宗馥莉显然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也看不懂宗庆后的老到之处。
宗庆后选择宗馥莉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与其说是看中她的才能,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宗庆后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和”字来概括。而宗馥莉的前半生,则似乎可以用一个“战”字来形容。
上任娃哈哈董事长之后,宗馥莉便如同1900年的慈禧太后一般,火力全开。她向后妈杜建英宣战,向弟弟妹妹们宣战,向亲叔叔宣战,向代言娃哈哈的明星宣战,向娃哈哈的管理层宣战,向娃哈哈的元老们宣战,甚至向娃哈哈的员工们和杭州市院宣战。
宗馥莉几乎全盘否定了父亲生前的种种安排。她抛诸脑后了对老员工的承诺、对杭州地方的社会责任以及娃哈哈大股东——上城区国资的意见。
更过分的是,作为娃哈哈的现任掌舵人,宗馥莉却通过由宗家实际控制的宏顺系公司,大肆发展娃小宗等衍生品牌,公然架空娃哈哈,行损公肥私之实。
宗馥莉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将杭州当成了自己的家。然而,在别的地方,这样的行为或许早已让她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果任由宗馥莉这样发展下去,偌大的娃哈哈或许将在不久之后被掏空,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子。
在这种情况下,杭州地方再不出手进行监管,恐怕以后无人能够担得起这个责任。
宗馥莉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至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很快就能看到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在此次宗馥莉与杭州地方对于娃哈哈的存亡大战中,她一点胜算都没有。
既胜不了又败不起,宗馥莉女士现在的处境就如同啃鸡肋一般,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