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黑河复活:干涸43年的中国第二大内流河重现生机

时间:2025-10-12 22:25:11 来源:毒sir财经 作者:毒sir财经



“死亡之海”重获新生:黑河复活背后的生态奇迹

在中国西北的广袤大地上,一条曾被视为“死亡之海”的内流河——黑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蜕变。这条中国第二大内流河,在干涸43年后,如今碧水悠悠,更创下了连续21年不断流的奇迹。这一转变,不仅是中国生态治理的典范,更向世界传递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强烈信号。



黑河:从祁连山到居延海的千年流淌

黑河,这条发源于祁连山八一冰川的内流河,全长近930千米。它自海拔4828米的高处奔涌而下,穿越甘肃张掖,经正义峡进入酒泉,最终汇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这条河流,不仅滋养了沿途的绿洲与文明,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重要通道。



命运多舛: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双重挑战

黑河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波折。其主干流河谷上宽下窄,导致水流越走越窄,流经合黎山后水量明显不足,经常形成季节性断流。加之流域内日照充足而降水稀少,下游河道区域大部分为沙漠戈壁,年降水量仅有47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250毫米。这些自然条件,使得黑河的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

然而,人类活动更是加剧了黑河的困境。早在西汉时期,黑河流域就开始大量开荒垦溉,地表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唐朝屯田兴修水利,虽然使戈壁变成了粮仓,但也导致了生态的失衡。元末明初的战事,更是对水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古居延文明因此走向了终点。



战略要地:黑河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黑河流域的战略地位却不容忽视。上游的祁连县,物产富足,早在元朝就以“八宝”闻名天下,素有“高源明珠”之称。中间的张掖,是古时中原去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享有“金张掖”之美誉。下游的额济纳旗,其绿色长廊更是北方牧民族与中原地区交往的重要通道。

汉代在居延一带驻兵,东汉后成为匈奴的牧场,居延海更是匈奴人眼中的“圣洁之地”,是他们用于祭祀供奉的“天池”。历史上,这个“天池”最丰裕时面积阔达2600多平方公里,哪怕到了秦汉,依然有720多平方公里。在它的滋养下,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居延辉煌。



生态失衡:黑河断流与居延海的消失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黑河的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人口的暴涨和河西走廊的迅速发展,灌溉面积从50万亩扩增至400万亩,水利设施遍地开花。截至1999年,黑河流域建成的大大小小水库就有58座,固定引水渠66个,万亩以上灌区19个。

这些变化导致下游的水量从50年代的12亿立方米立马缩减到2亿立方米都不到,断流早已是“家常便饭”,打底就是100天起步。1961年,西居延海率先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也彻底消失。额济纳旗曾经近7000平方公里的绿洲面积锐减至3328平方公里,沙漠化进程开始加速。



生态保卫战:黑河复活的艰辛历程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中国政府在21世纪初打响了生态保卫战。2000年,专属黑河流域的管理局成立,本着“97分水方案”,按不同的水量时节动态合理配置黑河中下游水资源。然而,连跨三省的黑河,水量分配问题谈何容易?

最后,黑河管理局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封闭所有端口,集中下泄”。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统筹协调上下游合理用水。自此,黑河开始走上复活之路。历时两年时间,按照上游来水15.8亿立方米时,下游须接水9.5亿立方米的标准,东居延海终于在2002年迎来了干涸十多年后的首次甘露。



科学调水:黑河治理的里程碑

次年,干涸43年的西居延海也开始过流,第三年后水量调度开始常态化。同时,黑河中段和上游区域试点护坡、封育,搞植被恢复。刚开始过流的时候,由于地表干涸太久,水流怎么都填不满,黑河水进入东居延海后总是很快消失不见。黑河管理局升级措施,通过计划配水、限制引水、集中下泄、适时补水层层推进。

2005年,东居延海终于做到全年过水不干涸,这也意味着内河人工调水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没有调蓄环节,全靠天然来水,一旦遇到干旱年份或者枯水期,这个调度过程就很被动。

2017年,作为黑河治理规划之一的重量级水利工程——“黄藏寺水利工程”正式启动,2023年真正开始投入蓄水。次年就展现了其惊人的泄水效率,妥妥1秒钟能做到下泄水量300立方米。从此,黑河调水不仅科学,效率还贼高。



生态复苏:黑河与居延海的重生

如今,东居延海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35万平方千米左右,周边的胡杨林早已复活,芦苇等水生植被面积扩达3万多亩。生物品种也越来越多,分布动植物达200余种,候鸟高峰期数量更是高达10万多只。曾经的“死亡之海”如今成了“候鸟的天堂”。

每逢秋季,这里的胡杨林尽显秋色魅力,宁静而唯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这里的旅游业早已风生水起。仅2016年,额济纳旗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6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多亿元。



生态警醒:合理利用资源,守护绿水青山

前不久,黑河的尾闾湖再次生态补水,至今整整21载,东居延海的水位再也没降低过,曾经的“弱水三千”又回来了。黑河的故事也警醒着我们,生态资源务必取之有度,合理利用,否则与大自然拉锯,教训会很惨痛。

参考材料:
1.生态中国网|我国最无奈的“海”,先后干涸数次!
2.文旅甘州|黑河在哪里?
3.中国水事|这就是黑河!
作者:彩伊
编辑:柳叶叨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