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历史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耐人寻味的启示。正如英国最早的海军大臣所言:'我们从来都是以众击寡,以一敌十的英雄留给别人去做吧!'这种独特的'战斗艺术',似乎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而作为其继承者的美国,更是将这种策略发挥到了极致。
纵观历史,美国在一战和二战中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忍耐力。它总能精准地把握时机,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刻才选择下场参战,这种'后发制人'的策略使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苏联解体后,美国也曾一度调整战略,采取更为保守的姿态。
1937年12月,南京即将沦陷之际,一桩震惊世界的事件暴露了美国的忍耐极限。当时,美国大使馆接到国民党外交部通知后,迅速启动撤离预案。12月10日,美国使馆人员、随军记者等侨民被接上'帕奈号'军舰。为避免日军误炸,美方不仅将行程信息通知日本军部,还在船只上悬挂醒目的美国国旗。
然而,即便如此谨慎,灾难依然降临。12月12日,在撤离南京的途中,'帕奈号'被日本战机发现。日军不顾美日尚未宣战的外交关系(此时距美日正式宣战还有4年),更无视船上悬挂的美国国旗,对这艘军舰进行了猛烈轰炸。
据史料记载,日军派出7架飞机对'帕奈号'投掷了50多枚炸弹。军舰被炸得千疮百孔,船长及多名船员受伤,驾驶台和医务室被毁,无线电发报机、锅炉受损导致全船失去动力并开始下沉。更令人发指的是,当美军用救生船运送伤员上岸时,日军军机竟用机枪对救生船进行扫射,导致船身被击穿,多名美国侨民死亡。
最终,'帕奈号'被迫放弃,所有伤员被转移到江中杂草丛生的岛上。一小时后,日本军舰发现即将沉没的'帕奈号',竟继续用炮舰攻击,企图赶尽杀绝。这次空袭造成2名美国水兵及40多名美国侨民死亡。同时航行的另外两艘美国军舰也遭遇袭击,'美安号'船长被炸死,'休斯号'舰长受重伤,两舰共有17名船员死亡。
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当天不仅攻击了美国军舰,还同时袭击了在南京附近的英国炮舰'圣甲虫号'、'蟋蟀号'和炮艇'瓢虫号',造成英国1人死亡、42人受伤。当时天空晴朗,船只上美国国旗醒目,不存在任何误炸可能。美国记者拍摄的照片清晰显示,这是日本对美国的蓄意轰炸。
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挑衅,美国政府的反应却令人意外。当美国要求日本解释时,日本海军竟荒谬地声称:'我们的飞行员分不清楚星条旗和青天白日旗,所以搞错了。'这种将美国视为傻瓜的解释,显然无法平息美国民众的愤怒。美国记者将遇袭照片发回国内后,全国舆论沸腾,民众纷纷要求政府让日本付出代价。
然而,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帕奈号'所属的美国亚洲舰队制定了作战方案并提交给罗斯福总统,但最后竟不了了之。日美贸易照常开展,美国政府主动压制舆论,声称日本并非故意,不想与美国为难。这种选择息事宁人的态度,与民众的强烈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相比之下,英国的反应更为消极。几个月前,英国驻华大使徐杰森的车队在上海被日军战机空袭,多名英国外交人员死亡,徐杰森身负重伤。当英国要求日本道歉时,日本仅发表了一条敷衍的声明。而英国政府最终选择了一言不发,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这些历史事件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忍耐往往是一种战略选择。美国和英国在面对日本挑衅时的不同反应,反映了大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战略考量。这种忍耐策略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美国的忍耐极限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