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体育世界,胜负已不再是唯一焦点。随着职业体育向多元化发展,赛事现场正演变为集娱乐、内容、社交与科技于一体的综合场域。球迷的观赛方式与联盟的传播逻辑,均经历着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AI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体育行业探索新的增长空间与影响力拓展路径。
10月,澳门威尼斯人迎来NBA中国赛六年后的回归。在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刻,NBA中国与阿里云宣布达成多年合作,共同开启AI+体育的新篇章。
合作仪式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篮网队主席蔡崇信与NBA副主席兼首席运营官马克·塔图姆握手致意。蔡崇信感慨道:“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篮球和阿里巴巴,终于走到了一起。”作为NBA中国的官方云计算与AI合作伙伴,阿里云将利用其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能力,重塑中国球迷体验与参与NBA的方式。
这场合作不仅是两个世界在中国语境中的深度联结,更预示着智能时代的体育将迎来新的叙事方式。对于双方而言,这不仅是资源整合,更是面向未来的共同探索。
在体育数字化与全球化的深水区,竞争力已转向谁能更精准地理解注意力经济,用更新奇、更具沉浸感的体验捕获球迷,重塑赛事现场的价值。阿里云在今年的中国赛现场,通过360度实时回放技术,基于通义大模型的空间算法,仅用15秒便可生成特效视频,让观众从全景视角感受球员的飘逸动作与耀眼瞬间。结合TimeSlices时间切片技术,每一个扣篮、每一次转身都能被AI重新分解、重构,凝固成新的高光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次面向球馆内观众的360度实时创新回放,而非仅仅在转播画面中应用。这种AI在赛场层面的深度介入,不仅让观看本身成为一次再创造的过程,也让体育内容的形态出现了新的可能。
NBA总裁亚当·萧华曾强调集锦在NBA内容生态中的重要性。随着AI+体育化学反应的进一步深化,一个以AI镜头为主的传播渠道、一个强AI属性的转播流,或许都能独立成为一种类型化的媒体资产,甚至拥有可订阅、可转化的商业价值。到那时,AI将成为体育内容的第二生产线。
在赛场之外,阿里云也将这一理念延展到了球迷端的沉浸体验。在澳门的NBA House嘉年华中,阿里云打造了“未来球场”,让球迷能够以第一视角体验赛场同款360度实时回放技术,生成属于自己的高光瞬间。
在球迷日活动当天,阿里云作为首席合作伙伴,用同样的技术为扣篮大赛的选手们实时生成了高光集锦。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阿里云在现场还搭建了AI解说间。借助CosyVoice 2.0多语言AI系统,观众只需录制十几秒语音,就能用自己的音色生成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多语种解说。
从现场观看到亲身感受,AI不再是赛事的幕后支撑,而是变得能被触摸、参与并创作,成为球迷体验的一部分。这种立体化的观赛体验,让体育文化的生命周期被AI再次拉长。
在短视频主导的时代,好的体育内容标准一直在变。除了赛场的高光时刻,每一位球员背后的故事、每一位观众的情绪共鸣,都可能成为新的传播节点。阿里云的AIGC-CAM系统,便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球迷体验。AI摄像捕捉到观众的画面后,基于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和通义大模型,实时生成他们的个性化球迷手办形象。穿上NBA队服的球迷们被投射至中场大屏,与球星并肩出现,成为赛场上的另一位主角。
这种互动并非只属于赛场。阿里云同样将技术同步到了NBA House现场,观众只需几秒便能生成自己的AI形象,并获得一张印有这一专属形象的球星卡。为了让更多球迷参与其中,阿里云还将AI手办功能上线至NBA APP,并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一系列AI手办征集活动。
从线下到线上、从官方到用户、从技术到情感,阿里云与NBA正在共同构建一种体育内容的新循环。这标志着体育传播的范式转向——从过去联盟主导、观众被动接收的单向输出,变为联盟、球迷与品牌共同参与的双向共创。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这种模式的延展潜力巨大。随着链条搭建越发完善、技术足够成熟时,未来球迷或许只需线上生成自己的形象,就能在几天后拿到一款真实的3D打印手办。到那时,便是真的以技术之名,将球迷对体育的热爱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纪念,也以另一种方式延长了赛事的生命力。
马布里在现场进行深度体验阿里云AI科技,这再次印证了AI对体育内容长尾经营与粉丝黏性构建的结构性影响。内容不再在终场哨响时结束,而在无数球迷的再创造中持续生长。AI,则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始进入体育商业的底层结构。
此次合作最具象征意义的成果,是阿里云为NBA打造的智能内容生态模型——NBA中国专属AI大模型。基于通义大模型(Qwen),该专属模型将整合联盟历史数据、球员与战术语料,构成一个可供多种应用调用的智能中台。基于此,中台支持智能问答(ASK NBA)、社区互动(AI智能助手)和AI内容生成等前端服务,后续为中国的NBA App用户提供引人入胜的互动内容,包括实时比赛集锦、篮球历史数据、球员深度分析以及围绕篮球热点话题的互动讨论。
从内容分发到数据驱动,再到球迷连接,这也展现出NBA作为一个体育联盟的智能化野心。而支撑这一升级的底层逻辑,就是阿里云提供的技术能力。
事实上,阿里云并非第一次承担这样的角色。在国际体育体系中,他们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年6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卸任之前,仍在不断强调“奥运必须拥抱AI”的观点,并促成了《奥林匹克AI议程》的推出。而自2017年成为奥林匹克全球云服务合作伙伴(TOP Partner)以来,阿里云就承担了奥运会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中枢任务。
在北京冬奥会上,阿里云首次将“360实时回放技术”引入冰壶等项目,为奥运云转播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与突破。在巴黎奥运会上,云转播首次超越传统卫星成为了奥运会的主要转播方式,“360实时回放技术”更是被部署在14个场馆中。预计到2026年米兰冬奥会,云转播的AI技术将覆盖超过四分之三的冬奥项目。
阿里云的技术,已经在这个AI发展最高速的时代,通过了全球体育最严苛舞台的考验。奥运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稳健与克制——周期长、流程严格、容错率极低,许多技术都必须被反复验证过之后,才能被搬到奥运舞台上来。相比之下,NBA的生态更开放、更灵活,也更具实验精神。这种差异,或许能让阿里云能够在NBA的体系中,以更快的速度验证、演进并外化技术成果。
这其实与阿里体系AI技术的特征不谋而合。一直以来,阿里云坚持通义大模型的开源实践,以数据与计算资源的共享,全力支持开发者生态。体育承载着情感与体验,是科技温度落地的最佳场景。通过体育,AI不再只是算法,而成为连接人、情绪与文化的媒介。
再结合阿里云本身驾驭大型国际赛事IP的体系化能力,无论是AI在赛事中的实时应用,还是为联盟量身定制的大模型生态,都让人对未来充满想象。从内容到体验,从运营到决策,AI正成为体育新的基础设施——像当年的电视转播、互联网直播那样,重新定义价值链的起点。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合作,更是一次结构重写。体育的生产力边界,正在从创意延伸到技术层,“AI资产”也必将成为体育联盟与品牌越来越看重的竞争重点。
这也许就是体育的未来:一个由人、文化、速度与数据共同组成的世界。技术在改变它的形态,也在重新定义它的热度。NBA中国与阿里云的这次合作,让我们提前看到了现代体育在AI背景下演进的轮廓。它不再仅仅关乎胜负与荣誉,而是关乎连接、创造与认知的更新。
当然,AI将在体育里扮演怎样的角色,不会由任一方单独决定。它将在技术、商业与治理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被塑造,而NBA中国与阿里云的尝试,只是这一场需要全行业参与的、更大叙事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