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期间,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再次点燃全民热情,让人们深刻感受到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官方数据显示,本届中网整体票房突破8800万元,较去年增长10%,赛场内外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赛场上,本土选手挥拍突破自我,展现中国网球力量;赛场外,一股强劲的“网球热”正持续蔓延。写字楼里,背着球包的上班族身影日益增多;黄金时段的网球场,预约需提前数日,一席难求。据《中国网球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报告,截至2024年,中国网球人口已超2500万人,较2021年增长28.03%,网球运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网球“热”了,期待也多了
Fiona的周末日程总是被网球填满。起初,是女儿对网球产生兴趣,报名学习后越打越投入,教练也称赞其“颇有天赋”,于是坚持练习了两年。渐渐地,Fiona也被这项优雅而充满力量的运动吸引,亲自拿起球拍,开启了家庭网球时光。
这样的“家庭网球日常”,正在中国各大城市批量上演。自郑钦文奥运摘金以来,中国网球热迅速升温。据报道,近两年开始练习网球的人群中,30岁左右的中青年占据主流,女性参与者比例高达47%,网球运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元化的群体加入。

随着更多群体走进网球场,他们的期待也日益丰富。“我报网球课,既为了锻炼身体,也有社交需求。”Fiona坦言,身边许多朋友都加入了网球班,家庭聚会时,大家也常相约网球场切磋球技。
网球在中国已逐渐突破“单一体育运动”的界限,形成多元价值属性。对子女教育而言,网球不仅是兴趣爱好,更是通往世界名校的“加分项”;对成年人来说,网球是运动时尚与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也是拓展社交圈的重要渠道。
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消费市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京东《2024年体育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网球服成交额同比增长216%。众多品牌纷纷涌入网球赛道,其中意大利运动品牌FILA表现尤为亮眼,今年上半年营收达141.8亿元,其爆款单品“苏珊裙”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成为时尚新宠。
FILA的亮眼成绩,源于其深厚的网球基因。品牌1911年诞生于意大利,网球是其最早的运动产品线。上世纪70年代,瑞典球王比约·博格穿着FILA条纹海军蓝POLO衫征战温网,打破百年“纯白传统”,自此与网球深度绑定。此后半个世纪,BB1大满贯POLO、苏珊裙等产品持续传递优雅反叛的风格,加深了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FILA今年已升级成为中网独家官方运动鞋服赞助商,从球童、志愿者的着装定制,到球迷打卡互动的展台,均有其身影,全方位融入网球赛事生态。


在国内网球市场站稳脚跟后,FILA并未止步。中网赛事期间,品牌发布了全新网球战略,旨在构建一个涵盖赛事、球员、青训和社群的完整生态体系,满足网球人群的多样化期待。
门槛之下的破局尝试
“装备要好,孩子要练,自己要上”——这“网球入坑三部曲”正席卷一线城市。然而,看似简单的第一步,却让不少新手陷入选择困境。以球鞋为例,初学者可能认为“能跑就行”,但真正打过几次对抗后,才会意识到专业网球鞋的重要性。服装同样如此,专业款设计朴实,时尚款又难兼顾性能,消费者不得不在性能与审美之间艰难取舍。
面对这一挑战,行业内不少品牌都在产品研发上精益求精。FILA的选择是与北京体育大学和北京服装学院共建“科技+美学”企学研合作项目,从设计美学趋势、人体工学、材料工艺创新等方面拓展“网球功能美学”。这种校企联动并非短期试水,而是以长期主义深耕网球装备领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更适配本土需求的鞋服产品。

网球运动门槛高,即便拥有“顶配”装备,也未必能迅速提升水平。“初期进步很快,三个月就能对打,但现在卡在2.5水平已经一年了。”Fiona表示。这种技术瓶颈期,几乎是每个网球爱好者的必经之路。网球对力量、速度、耐力均有较高要求,每0.5个技术等级的提升,往往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小时的练习。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素质与训练目标的差异,也亟需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进阶难的另一面是网球教练的供不应求。目前,有参赛纪录的青少年选手达50.6万,但持证教练仅4万余人。在许多城市,网球爱好者只能通过社交平台寻找“独立教练”,“市面上的教练水平差异很大,收费标准也从每小时200元到800元不等,选择起来很困惑。”一位刚入门的爱好者表示。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体育总局正在积极推动网球发展规划的制定,企业也在通过具体实践完善网球教培体系。其中,FILA构建赞助教练体系,为不同年龄、水平的爱好者提供差异化培训;赛事层面,与中网继续扩大“FILA KIDS钻石杯青少年网球挑战赛”规模,通过完善青训体系,培养未来新生代。
这一布局在十一期间落幕的FILA KIDS钻石杯总决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赛事全方位还原了职业球员赛场体验,且依托与美国IMG学院的深度合作,为各年龄段冠军提供直通IMG学院训练营或国际赛事外卡的机会,成为助力中国网球少年逐梦世界的坚实路径。

当网球市场从“增量扩张”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行业挑战也随之显现。对此,FILA提出全年龄段、全场景、全生态覆盖的战略,重新定义了与用户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基于需求的“共创”。正如中网总经理李旭华所言,“过去FILA是赞助商,现在是共建者。”
建设一个完善的中国网球生态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对品牌而言,更需着眼行业需求的长期洞察,而非追求短期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品牌需要平衡商业利益与行业责任,既要抓住市场机遇,也要为网球运动普及提供切实支持,让网球突破赛场边界,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从赛场走向生活,还有多远?
相较于跑步、羽毛球等超过2亿参与人口的大众运动,网球在中国仍有巨大的普及空间。许多人对网球规则尚且陌生,更不用说亲身参与。要让网球真正从“赛事热”走向“全民化”,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破圈”。
2025中网男单正赛首轮,中国选手布云朝克特与3号种子德米纳尔的比赛还未开始,现场就已经沸腾——因为易烊千玺来了。作为挑边嘉宾,他不仅与两位选手握手致意,还全程参与了发球前的流程,一举一动都让现场欢呼不断。
有趣的是,易烊千玺是FILA品牌全球代言人,而与他赛前互动的布云朝克特,正是FILA近期官宣的中国首位网球代言人。

FILA这一“顶流明星+新生代球员”跨界联动的操作,旨在快速吸引不同圈层人群的目光,提升网球运动的关注度。当比赛开始,观众的注意力会自然聚焦到赛场本身,了解网球规则、关注球员的专业表现,网球文化也由此实现了渐进式破圈。
值得一提的是,中网期间,FILA还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地的旗舰店设置网球打卡装置,让大家在逛街时就能看到网球、体验网球风穿搭,甚至举起网球拍互动。网友沐沐就是在这些打卡互动中入坑了网球,在她看来,FILA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网球场景,更是一种生活情绪。

在网球圈里,“约球难”始终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高阶玩家不愿带,纯新手又打不起来,正如有人调侃,“找个能稳定对拉五拍以上的搭档,比谈成一笔业务还难。”洞察到这一难题的FILA在2019年就组建了网球社群FILA Ace Club,经过多年运营,已经聚集了10万名网球社群会员。无论是新手想找搭子一起讨论,还是4.0水平段的球友想切磋比赛,都能匹配到合适的伙伴。
可有时人约好了,“订场难”的问题却接踵而至。上海网球爱好者张勇称,其所在球友群超200人,每天卡点抢场馆是常态。“到点打开订场页面,多数场次按钮已呈灰色不可选,室内球场更是一年难约上一两次。”
中国网球协会近年来也一直努力推广造价更低的网球墙,鼓励建设“网球公园”,让普通市民在社区就能接触网球。品牌也积极投身于网球空间的拓展,FILA在今年推出“最美球场计划”,将逐步在全国30多座城市建造包括城市天际线、森林球场、湖边球场等形式在内的城市地标性球场,目前已建成12座。
据悉,随着“最美球场”的落地,品牌将大幅拓展FILA Ace Club的覆盖区域和活动频次,预计三年内可以组织近千场网球社群活动,让每个人都能在挥拍的瞬间释放压力,也让网球成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网球真正从赛场走向生活,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它始于“看见”,明星效应、网球装置、潮流穿搭,让网球跳出固有的场景;继而实现“触摸”,借助社群与体验活动,人们真正挥起球拍,感受击球的节奏;最终达成“理解”,在坚持中领悟网球文化,让运动精神融入品格。
有人说,“在网球世界里,无论你打了多长时间的球,你总有好多东西可以学。”这项运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内在修炼。或许在未来,我们都可以像FILA所主张的那样,在规则之内,以优雅的姿态去创造一场反叛的革新,用自成一格的态度发出属于自己的ACE球。
作者:肖皖璇
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