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CBA休赛期,外援市场迎来新一轮洗牌。包括迪亚洛、利夫、布莱克尼在内的多位知名外援相继离队,引发联赛生态讨论。尽管CBA为顶级外援提供的薪资水平并不低,但合同保障性不足成为核心痛点——多数俱乐部采用非保障合同,按月甚至按周支付薪资,裁员即终止合作。更严峻的是,四川男篮等球队因欠薪被外援诉至国际法庭,NBL联赛同样存在欠薪乱象,直接损害了联赛国际形象。多重因素叠加下,部分外援宁愿选择薪资更低但保障更稳定的海外联赛。
超级外援皮特森正式告别CBA,转战多米尼加联赛
效力CBA三个赛季的皮特森成为最新离队者。2022-23赛季首秀南京同曦期间,他场均贡献28.7分7篮板5.9助攻;2023-24赛季转投吉林男篮后,数据略有下滑但仍保持27.2分6.2篮板4.7助攻;2024-25赛季加盟新疆男篮,场均数据降至20.7分5.1篮板5助攻。尽管个人数据亮眼,但前两站均未能率队闯入季后赛。
新疆男篮争冠梦碎,皮特森打法成双刃剑
上赛季新疆男篮斥巨资引入皮特森,目标直指总冠军。然而季后赛前夕,球队却意外裁掉这位得分机器。主教练刘炜公开表示,教练组认为皮特森的打法与球队体系存在兼容性问题。这一决策折射出争冠球队的深层矛盾:既渴望超级外援的即战力,又担忧其个人主义打法破坏团队化学反应。皮特森的案例表明,外援仅凭个人数据难以成为冠军拼图,如何转型为球队领袖才是关键。
在CBA现行规则下,小外援的战略价值远超大外援。受限于450万美元的外援奢侈税线,俱乐部需在四名外援间分配预算,导致顶级小外援的年薪普遍超过200万美元。今年夏天,广厦、广东、北京、上海、辽宁、新疆等争冠球队纷纷赴NBA夏季联赛考察人选。如何平衡个人能力与团队适配性,将成为各队选援的核心命题。毕竟,在CBA的赛场上,一个能提升球队上限的核心小外援,往往决定着冠军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