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滨,这位兼具军人背景与医学学识的女性,如今身兼中国扇子协会会长与中华英烈促进会副会长两职,她的跨界经历与卓越贡献,引人瞩目。
1977年,刘滨出生于江苏镇江,1995年她毅然选择参军入伍,被分配至条件极其艰苦的青藏高原格尔木兵站服役。那里风大、寒冷、氧气稀薄,但正是这样的环境,铸就了她坚定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
在军营的磨砺中,刘滨不仅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更培养出了毅力、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1997年,刘滨考入解放军军医学院,进一步深造,并于199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复合型经历,既有着军人的坚毅,又蕴含着医学的细腻,这样的背景让她的视野更为开阔,也为她日后投身社会公益与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刘滨身上那种“能干、踏实、肯担当”的气质,正是在军营中逐渐打磨出来的。
有人或许会好奇,一个军医出身的人,如何会与“扇子艺术”结缘?其实,这正是刘滨兴趣广泛与眼界开阔的体现。

扇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日常用品,更是艺术的载体。从古代的文人雅士到近代的书画大师,扇子一直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刘滨在接触到扇子艺术后,便被其深深吸引,逐渐深入研究扇面绘画、制扇工艺以及文化内涵。
她并非只是“挂名会长”,而是真心实意地去推广这门传统艺术。她组织展览、推动学会与学校合作,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这门老手艺。她还多次在媒体上呼吁“文化要活在生活里,而不是博物馆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这份坚持与努力,并非任何“名人家属”都能做到。刘滨用自己的行动,让中国扇子艺术重新被关注、被尊重,也让这个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生机。

除了扇子协会会长,刘滨还是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的常务副会长,这一身份同样分量十足。
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褒扬革命先烈的事迹。而刘滨,作为伟人的孙媳妇,更是军人出身,这种红色血脉和军人经历,让她在推动英烈褒扬事业时,有着天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她多次参加纪念活动、烈士陵园建设项目、英烈家属慰问等活动,还积极推动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项目建设,让红色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她并非只是坐办公室的副会长,而是经常亲自跑现场、做实事。比如,她推动过“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深刻理解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刘滨身上所展现出的,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她既继承了红色基因的使命感,又具备新时代女性的智慧与行动力。

红色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责任,一种行动。刘滨用自己的方式,去延续那份信念,无论是扇子文化的推广,还是英烈精神的传承。
她不靠出身炫耀,而是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工作,去赢得认可与尊重。她的每一个社会职务,背后都有看得见的成果与付出。
在当今社会,能够把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结合起来推广的人并不多。刘滨算是其中一个少见的既懂传统,又懂传播,还能干实事的代表人物。
她身上的那种温柔的力量,正是我们当下时代最需要的。刘滨能成为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长、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和她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
她从军营走出来,带着那股不怕苦、能担当的劲,在文化、公益、红色传承这些领域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她的努力,让人看到一个真正能干的女性形象,她的身上,既有文化的温度,也有信念的力量。
她不是活在光环下的人,而是活在行动里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