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撑脚再打开一点!注意触球部位!」10月10日傍晚,乌鲁木齐市华美文轩家园广场上,45岁的张晓东正蹲在草坪上指导孩子们练习足球基本功。五个彩色足球、三把塑料凳和十来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夕阳下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社区图景。
这位被孩子们称作「足球爸爸」的社区志愿者,曾是昌吉州第二中学足球队的明星球员。尽管没有专业教练资质,但二十余年的球龄让他对足球教育有着独特理解。九年前因家庭责任暂别绿茵场后,他始终保持着对足球的热爱——家里陈列的奖杯、墙上悬挂的球衣,以及手机里存满的赛事视频,都在诉说着这位「足球老爹」的执着。

转变发生在2022年。当发现儿子张景皓总爱抱着足球在客厅里盘带,女儿张景玥也缠着要学哥哥踢球时,张晓东决定重拾教练身份。他在社区广场摆起简易训练场,用矿泉水瓶做标志杆,用废旧轮胎练射门。「社会上的培训班动辄上万,孩子还不一定喜欢。足球本就该是快乐的运动。」他摸着两个孩子的头笑道。这份纯粹的初心,让足球逐渐成为维系三代人的情感纽带。

今年9月的全国县域足球赛(米东区站)上,时隔九年重返赛场的张晓东格外引人注目。虽然45岁的年龄让他在体能对抗中略显吃力,但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传球,他依然能主导比赛节奏。「张哥现在带着孩子们踢球,比当年带我们大学球队还认真。」米东区足协执行会长王守俊感慨道,「他把足球的教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既锻炼身体,又培养意志,还成了亲子互动的载体。」
这份热情感染了整个社区。从最初几个邻居孩子,到如今来自四个民族的二十名学员,张晓东的公益足球队规模不断扩大。他不仅免费教学,还主动联系周边学校解决训练场地问题。每周三、六傍晚的社区广场,总能看到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在教练指导下练习传接球,家长们则坐在台阶上交流育儿经验。

「我不指望孩子们成为职业球员,只要他们通过足球收获健康、自信和团队精神就足够了。」学员海那尔的母亲加娜·古丽加娜提说,「张教练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有次我儿子输球后哭了,他专门陪着分析战术,现在孩子变得特别坚强。」这种教育理念与新疆足协的推广方向不谋而合。自2022年起,在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支持下,新疆已举办超百场县域赛事和夏令营,推动67家县级足协成立,常年参与足球运动的人数突破数十万。
在刚刚结束的中西部县域青少年足球夏令营中,张晓东带着儿女代表乌鲁木齐参赛。虽然女儿张景玥作为替补前锋只获得5分钟出场时间,但赛后她兴奋地说:「刚开始和比我大的男孩比赛有点害怕,但听到爸爸妈妈在场边加油,我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通过足球建立的亲子默契,正是张晓东最珍视的收获。

如今,张晓东正与喀什东路文轩社区策划首届亲子足球赛。「我们设计了趣味传球赛、家庭对抗赛等项目,连奖品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足球周边。」他翻看着活动方案说,「希望更多家长能意识到,足球不是昂贵的精英运动,而是触手可及的全民健身方式。」
这份朴素的愿景,正与新疆足球的发展战略同频共振。新疆足协常务副秘书长马俊英指出:「县域足球就像毛细血管,把足球文化渗透到每个社区、每所学校。现在从城市小区到牧场毡房,到处都有踢球的孩子,这才是中国足球最坚实的基础。」

文图丨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