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内部一段录音的曝光引发全球关注。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会议中急促表态,直言“美国必须抢在中国之前登月,赢得第二次太空竞赛”。话音未落,一道针对中国的“封杀令”随即落地——NASA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公民参与其研究项目,即使持有美国签证也在禁止之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
这一突如其来的禁令令外界困惑:此前NASA曾通过第三方试图获取中国嫦娥五号月壤样本用于研究,如今却“一刀切”切断所有合作可能。航天领域向来依赖国际协作,从阿波罗登月到国际空间站建设,多国合作始终是主流。NASA此举究竟在担忧什么?
追溯历史,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沃尔夫条款”早已为中美航天合作设下障碍。该条款以“安全”为由,禁止NASA与中国开展任何官方合作。然而,14年过去,结果与美国设想完全背道而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最典型的案例是空间站领域。当年美国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外,预言“中国航天将停滞不前”。但短短数年后,中国自主建设的天宫空间站便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接待十余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反观国际空间站,因设备老化预计将于2030年退役,届时全球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将由中国主导。
分析认为,NASA此次禁令看似强硬,实则暴露其内部困境。首先,美国“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一再推迟:原定2026年载人登月目标已延至2028年,猎户座飞船热盾测试频繁出现裂纹,SpaceX负责的星舰登月舱甚至未完成完整模拟试验。而中国明确宣布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火箭与登月舱测试进展顺利,并已与俄罗斯达成月球科研站合作。
滞留太空9个多月,美国宇航员终于回来了
其次,预算与人才流失加剧危机。白宫将NASA 2026财年预算削减24%,科研经费减少60亿美元,导致2000余个岗位被裁。大量技术人员流向SpaceX等私营企业,而中国航天计划仍按“十年规划”稳步推进,形成鲜明对比。
在此背景下,“封杀中国”成为NASA转移矛盾的“遮羞布”。正如航天专家指出:“将自身进度滞后归咎于中国发展,远比承认技术与管理问题容易得多。”但历史数据表明,中国航天的突破源于数十年自主积累: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再到天问火星探测,每一步均按计划推进,与是否获得美国合作无关。
SpaceX
美国试图将太空视为“后院”的思维,已背离航天探索本质。曾作为航天合作“领头羊”的美国,阿波罗登月时期尚能邀请苏联科学家参与数据分析,如今却将航天异化为地缘博弈工具。然而,太空无国界,封杀政策反而限制了自身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合作是航天进步的唯一路径。从首次登月到探测器飞出太阳系,每一次突破均依赖多国协作。NASA的禁令非但无法阻挡中国2030年登月,还将导致美国科学家错失合作机遇,削弱其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航天探索的“来时路”
反观中国,天宫空间站持续开放国际合作,探月工程共享科研数据,始终秉持“共同探索未知”的初心。若美国坚持封杀路线,最终可能如NASA代理局长担忧的那样——在人类迈向深空的新征程中,被时代抛在身后。
长二F火箭托举神舟二十号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