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热闹的港股市场,近日爆出惊天大雷。昔日顶着“水果一哥”“水果第一股”光环的洪九果品,因一揽子违规问题被港交所强制退市,成为港股历史上罕见的“第一股退市”案例。这场资本闹剧背后,是642亿港元市值的灰飞烟灭,更是创始人邓洪九从“草根逆袭”到“锒铛入狱”的戏剧性人生。
2025年4月,港交所一纸公告将洪九果品推向深渊。公告显示,该公司因“未完成财务调查、高管涉嫌刑事犯罪、内部控制失效、业绩披露缺失、人员任命违规”等问题,被启动强制退市程序。而就在三年前,洪九果品还以“中国最大自有品牌鲜果集团”的身份登陆港股,市值一度飙升至670亿港元。
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水果企业,曾凭借“端到端”供应链模式成为资本宠儿。IPO前,深创投、天壹资本、CMC资本、阳光保险、顺丰控股等“顶流”VC/PE及产业资本为其输血,其中C轮融资达13.26亿元,阿里巴巴更以5.91亿元认购8%股权,将其推上行业巅峰。
2022年,洪九果品顶着“水果第一股”光环上市,股价暴涨,创始人邓洪九夫妇身家近百亿。然而,这场资本狂欢仅维持两年便戛然而止——2024年,公司因无法发布2023年财报被迫停牌,市值从巅峰的670亿港元暴跌至27.95亿港元,蒸发超642亿港元。同年,邓洪九因涉嫌骗取贷款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立案调查,最终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洪九果品的兴衰,与创始人邓洪九的“造梦术”密不可分。这位1970年出生于重庆农村的“棒棒”(重庆码头搬运工),凭借“勤劳致富”的故事俘获了创投圈。媒体曾这样描述他:“天资聪颖、抓住风口、拥抱年轻人”,甚至将其比作“攻克全球水果行业痛点的救世主”。
邓洪九的履历堪称“励志教科书”: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在朝天门码头当“棒棒”卖红桔积累第一桶金,后带领“棒棒”转型水果批发,最终公司化运营。这种“草根逆袭”的叙事,让习惯投“高学历、大厂背景”创业者的VC/PE破例买单。毕竟,水果赛道更看重行业经验,而邓洪九恰好符合“长期积累”的特质。
然而,这位“互联网成功学大师”的另一面,却是财务造假、虚构交易的“骗子”。据调查,邓洪九为扩大资金盘,通过伪造单据、虚构交易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甚至多地分公司与客户注册地址重叠,多数公司为“空壳”。当毕马威审计团队揭穿谎言后,洪九果品的市值瞬间崩塌。
洪九果品的崛起,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2018-2019年,深创投、招商局资本、CMC资本等“顶流”VC/PE纷纷入局,其中CMC资本与阿里巴巴关系密切,双方曾联合收购WPP中国业务20%股权。2020年,阿里巴巴斥资5.91亿元认购洪九果品8%股权,推动其C轮融资达13.26亿元。
资本的青睐,源于洪九果品“端到端”供应链模式的吸引力。该模式通过整合水果全产业链,降低损耗率、提升效率,契合阿里巴巴“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战略。然而,资本的狂热忽视了风险——洪九果品营收增速虽远超行业平均(2019-2021年复合增长率122.4%),但应收账款激增至76.6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暴露出财务健康问题。
更讽刺的是,邓洪九一边在社交平台塑造“工作狂”“危机感与学习是成功关键”的人设,一边疯狂开设分公司(直接控股14家、间接持股34家、最终受益39家),甚至将业务扩展至东南亚。这种“既要规模又要故事”的扩张,最终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崩盘。
洪九果品的退市,为新消费行业敲响警钟。从“造梦”到“梦碎”,这家公司的轨迹折射出资本市场的三大隐患:
如今,洪九果品的主要办公场所已被查封,公司试图挣扎却无力回天。港交所的强制退市决定,不仅终结了“水果一哥”的资本梦,更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无论故事多动听,财务真实性和治理合规性始终是企业的生命线。
这场642亿港元的资本闹剧,最终以“水果界最大忽悠”的退场收尾。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该重新思考:在追逐风口的同时,如何避开下一个“洪九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