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最荒诞的对比,莫过于两个14岁少年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在微信里给母亲留下“妈妈我想你了”的温柔对话,另一个却在浏览器中搜索“我这个年龄杀人要坐牢吗”的冰冷字句。
阳光女孩优优的生命戛然而止。她本应在教室为中考冲刺,目标深圳前20的高中;本该在母亲的朋友圈里点赞,用一句“妈,我挺好的”传递温暖。可如今,她的微信成了母亲倾诉思念的“树洞”,笑容永远定格在手机相册,生命终止在自家楼栋的拐角处。
夺走她生命的,是每天一起乘车上学、被父母接送近三年的同班同学钟某某。这份“顺路的情分”背后,是网购的折叠刀和七窍流血的惨剧。凶手母亲曾多次道谢“谢谢你们顺路带孩子”,姐姐也曾被接送一年,却未曾料到这份善意换来的是灭顶之灾。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钟某某在行凶前精心查询了法律责任。14岁的年龄能判多重?是否会坐牢?能否逃脱制裁?这不是冲动犯罪,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恶行。他深知法律边界,却依然选择践踏生命。
案发时,他连捅数刀后未立即离开,听到优优呼救竟折返跪压,补刀颈部。这不是激情犯罪,而是蓄意灭口。一个初中生对“杀人”的执行,如同完成一场冷血的作业。
庭审现场,钟某某跪地求饶。可谁来安慰那位每天登录女儿微信、靠自言自语支撑的母亲?谁来抚平她看着朋友圈照片时决堤的泪水?谁又能替代她接受法医报告上“心脏贯通创”五个字的残酷现实?
我们常以“孩子还小”为由宽容,但一个会查法律、编造“见义勇为”谎言的孩子,真的不懂责任吗?他太清楚如何规避惩罚,如何伪装忏悔。案发后,他回家谎称“救人受伤”,父母竟信以为真。
父母是否想过,儿子手上的“伤”与优优身上的刀口有何关联?是否追问过“救人者”为何浑身无血、凶器失踪、监控显示从案发现场逃离?这不是简单的家庭教育缺失,而是对恶行的长期纵容。
校园暴力常被轻描淡写为“孩子打闹”,但当嫉妒、自卑等扭曲心理长期得不到疏导,终会化作利刃刺向无辜者。优优何错之有?她成绩优异、生活体面,却因“优越感”成为他人眼中的靶子。一个孩子因“被嫉妒”丧命,是对社会良知的讽刺。
更讽刺的是,社会仍在争论“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沦为免死金牌”。当一个孩子能冷静策划杀人、预判法律后果,他还配被“保护”吗?法律是否被“年龄”绑架,让“未成年”成为犯罪许可证?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形式公平,还是事实正义?
优优母亲曾说女儿“阳光优秀”,这份平凡的美好让悲剧更显残酷。她不是挑衅者,不是霸凌者,只是一个为中考努力的普通女孩。她的死不该被轻描淡写,她的冤必须得到伸张。
我们无法替优优讨回生命,但法律绝不能轻纵凶手。真正的原谅不应来自表演式的忏悔,而应源于公正的判决、对生命的敬畏,以及让所有潜在“钟某某”明白:杀人,无论年龄,都必须付出代价。
愿那个在微信里说“妈妈我想你了”的女孩,在另一个世界永远不必恐惧拐角,永远有阳光洒在课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