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后的首个周末,尽管部分原定赛事取消,全国仍有不少马拉松赛事如期开跑。经历了一周多的“振荡期”,随着这些赛事顺利举行,主办方终于松了一口气:马拉松赛事在当下依然可以举办,只是办赛氛围已与以往大不相同。
此前,体育总局运动医学专家将马拉松定性为极限运动,这一观点引发了业内人士和医学专家的广泛争议。事实上,马拉松的“极限”属性是相对的,它既关乎个体健康,也涉及公共安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不过,在我看来,跑马拉松是否属于极限运动尚有争议,但在当下,组织一场马拉松赛事,却堪称真正的“极限”挑战。
精神传达与执行压力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体育部门从上到下都显得格外谨慎,面对新形势,有些无所适从。箭在弦上,办也不是,不办也不是,成为了许多赛事组织者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主管部门对马拉松赛事的“通知式”管理,却忽略了还有一种更为模糊的指导方式——精神传达。新的“精神”已经传达给了全国各地,但具体如何执行,却需要各地自行领会。
这种模糊的“信号”反而给执行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既要响应上级态度,又要防止出任何差错。于是,许多城市陷入了“集体观望”的状态,甚至一些已经筹备完成的赛事,也被迫暂缓或“低调”举行。
认知鸿沟与管理困境
事实上,马拉松赛事的管理困境背后,隐藏着一条更深的认知鸿沟。
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的跑步群体从草根爱好者成长为专业社群,赛事组织水平和跑者文化都已相当成熟。跑圈里有自己的标准、行业规范和意见领袖,对马拉松的理解也更为深入。
然而,在主办和主管层面,对马拉松的理解却完全是另一套逻辑。对跑者来说,马拉松是一场运动、一种生活方式;而在管理部门眼中,它却是一个高风险公共事件,是城市治理的考验。
这种认知差异并非坏事,而是一个阶段性的必然现象。它反映了不同群体对马拉松赛事的不同期待和关注点。
极限挑战与多重目标
马拉松在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随着赛事规模扩大、社会关注度提高,国家意识逐渐介入,制度开始规范化、监管逐渐行政化。用官方的话讲,这叫“主体责任逐渐压实”。
久而久之,马拉松也从一项“自由奔跑的运动”,变成了一场不容出错的任务。它既要展示城市形象,又要确保无风险;既要全民参与,又要零负面。这种本是矛盾的多重目标叠加,使办一场马拉松成了各地政府的“极限运动”。
换个角度看,误解或许也是了解的开始。马拉松作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本就承载着多元的期待——对跑者而言是热爱,对城市而言是荣誉,对政府而言是责任,对社会而言是秩序。
社会协调的试炼
在这种多重意义的交汇下,误解难以避免。马拉松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无解的。
它不是因为谁做得不好,而是因为这项运动天然就触及多方利益的焦点——跑者的体验、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形象、媒体的舆论、政府的责任,彼此交织,无法轻易分割。
管理部门这些年一直在“解题”,试图在制度与活力、安全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但在现实中,他们其实是在跑者、市民、政府、媒体之间不断走钢丝,努力寻找共识与平衡点。然而,平衡点哪有那么好找。
每一场马拉松,其实都是一次社会协调的试炼;每一次风波过后,留下的不是答案,而可能是下一道更为复杂的题目。(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