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蒙古国南戈壁省霍特戈尔地区一则重磅消息震惊全球:地质勘探队确认该地区蕴藏着高达2.75亿吨的稀土矿藏。这一储量不仅远超全球已知稀土总和(按稀土氧化物计算约1.2亿吨),更让这个内陆小国一夜之间成为国际焦点。稀土,作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在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军工装备等高科技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其战略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
这场资源发现迅速引发连锁反应。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稀土消费国,80%以上的进口依赖中国,尤其是重稀土元素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加工。霍特戈尔的发现被视为“天赐良机”,美国国务院经济事务副国务卿基思·克拉赫迅速率团赴乌兰巴托磋商,双方于2023年8月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诺共同开发稀土资源。美国企业MP Materials摩拳擦掌,试图通过蒙古国供应链削弱中国在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
稀土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包含镧、铈、钕等17种元素的统称。这些元素经提炼后,可用于制造磁铁、电池、激光器等高科技产品。例如,一架F-35战斗机需约417公斤稀土材料,特斯拉电动车则依赖钕铁硼磁铁。蒙古国的发现,瞬间点燃了全球对稀土资源的争夺战。对经济高度依赖矿业的蒙古国而言,这不仅是跻身全球战略资源供应商的契机,更是振兴经济的关键转折点。总理奥云额尔登迅速将稀土开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试图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经济转型。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复杂。蒙古国作为内陆国家,北邻俄罗斯、南接中国,所有稀土运输必须依赖这两个邻国。霍特戈尔稀土矿距离中国内蒙古满洲里口岸数百公里,卡车运输虽直接,但中国边境的严格检查导致效率低下。2023年底,满洲里卡车司机常需排队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通关,稀土尚未出口便已在边境“晒太阳”。另一条经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路线也因俄方“运力有限”的表态而受阻,地缘政治考量让俄罗斯不愿为美国战略物资提供便利。
空运方案虽被提出,但高昂成本使其难以规模化。一架货机最多运载几十吨货物,而霍特戈尔项目若要实现每年数百万吨出口目标,空运显然杯水车薪。稀土就此成为“困在笼中的金子”,美国的惊喜逐渐转为无奈。即便运输问题解决,稀土从矿石到成品的精炼过程仍是难题。蒙古国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短期内难以建立精炼厂;美国虽能生产稀土精矿,但精炼能力严重不足。2023年夏,美国政府拨款2.58亿美元在得克萨斯州建设稀土加工厂,却因环保组织抗议土壤和水源污染而暂停;明尼苏达州建厂计划也因居民反对水质问题被迫搬迁至北达科他州,审批流程至今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