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7日,中国新秀杨瀚森在NBA季前赛对阵爵士的比赛中交出了一份略显惨淡的数据单:全场仅得3分1助攻1抢断1封盖,同时出现2次失误和6次犯规,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全场未能抢下任何一个篮板球。
这场比赛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部分极端球迷认为杨瀚森"根本不具备NBA实力",甚至建议其"尽早回国打CBA",更有甚者将攻击范围扩大至其私人生活领域。这种非理性的舆论倾向,折射出当下球迷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
回顾杨瀚森此前的表现,这种极端评价显得尤为荒谬。在季前赛前几场比赛中,他曾凭借出色发挥被部分媒体吹捧为"可能取代克林根的最佳新秀候选人"。而今仅因一场比赛的低迷,就被贬低至"毫无价值"的境地,这种"捧杀"与"棒杀"的交替,暴露出评价标准的严重失衡。
事实上,新秀球员的状态波动本就是职业体育的常态。以本届状元弗拉格为例,这位备受瞩目的天才近期同样陷入命中率低迷的困境,其他乐透区新秀也普遍存在适应问题。NBA作为全球最高水平篮球联赛,其竞争强度远超CBA,对于一位刚满20岁的国际球员而言,需要更长的适应周期。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本土球迷对杨瀚森普遍持宽容态度。多数专业评论员认为,至少需要10-15场常规赛才能准确评估其真实水平。这种理性认知,恰恰反映出成熟篮球市场对球员成长的科学认知。回望历史,姚明新秀赛季也经历了长达半个赛季的适应期,最终成长为联盟顶级中锋。
对于中国球迷而言,更需要建立理性的观赛心态。既不能因短期高光盲目乐观,也不应因单场低迷全盘否定。杨瀚森的NBA之路才刚刚开始,这位年轻中锋的成长轨迹,终将由时间与比赛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