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波特兰开拓者队结束了本赛季最后一场季前赛较量,最终以3分之差惜败犹他爵士队。尽管比赛结果令人遗憾,但球队今年首轮第16顺位新秀杨瀚森的表现却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位年仅20岁的中国内线全场出战15分钟,2投1中贡献3分1抢断1封盖,同时出现6次犯规和3次失误。
赛后关于杨瀚森能否适应NBA的讨论再度升温,但需理性看待:这仅是一场季前赛,其参考价值有限。面对爵士内线凯斯勒、努尔基奇和班巴三大长人,尤其是具备首发实力的凯斯勒与努尔基奇,杨瀚森的对抗劣势被充分暴露。作为刚满20岁的新秀,他仍处于适应比赛节奏的阶段,力量对抗不足导致进攻端效率受限,这点从首战对阵勇士时与39岁老将霍福德的对比中可见一斑。
本场面对身高力量均占优的凯斯勒,杨瀚森进攻受阻属情理之中。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去年首轮第7顺位的克林根此役也仅有8投3中且出现5次犯规。那么,杨瀚森为何能锁定常规赛轮换位置?答案藏在主教练比卢普斯的战术调整中。
此前与朱-霍勒迪、阿夫迪亚等主力同场时,杨瀚森几乎无法获得球权支配权。即便夏季联赛展现出色高位发牌能力(场均3.8次助攻),季前赛前三战也仅送出3次助攻。但在对阵爵士的比赛中,教练刻意安排他在弧顶接球担任进攻轴心,这一战术调整标志着杨瀚森在体系中的戏份显著提升。
除战术地位提升外,杨瀚森自夏季联赛便展现的投射能力同样关键。作为身高2米16的内线,他在4场夏季联赛中三分球10投4中,命中率达到40%。在当今NBA,内线球员需具备无限换防的横移速度和外线射程,杨瀚森虽在防守端难以达到要求,但其进攻潜力已显露出顶级中锋特质——这正是他有望成长为申京、小萨博尼斯、约基奇式球员的基础。
以克林根为例,若其具备稳定外线投射,开拓者或无需补充杨瀚森;再看爵士的凯斯勒,上赛季场均11.1分12.2篮板2.4封盖的豪华数据仍难成非卖品,根本原因正是缺乏中远投能力。这些案例印证了现代篮球对内线球员的技能要求转变。
对于这位年轻内线而言,单场表现不足以定义其职业生涯。作为对抗最激烈的位置,杨瀚森的菜鸟赛季或将以增强对抗和核心力量为主。待身体适应NBA强度后,其进攻技巧与策应能力必将得到更充分展现。正如俗语所言,成功非一蹴而就,杨瀚森已在开拓者赢得宝贵上场时间,这对新秀而言已是重要突破。您认为他能否在新赛季站稳脚跟?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