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冻结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资产、暂停中方 CEO 职务后,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声称 “已全面评估所有后果”,但荷兰海牙战略研究中心的分析却指出,此举 “开创了欧洲国家以政治理由干预外资企业的危险先例,本质是在全球产业链中玩火”。
即便是荷兰本土舆论,也对政府的决策充满质疑:有网民怒斥 “荷兰已成美国地缘政治的懦弱附庸”,还有民众直言 “作为荷兰人,我为政府的愚蠢感到羞耻 —— 他们正为了讨好美国,摧毁一家对本国经济至关重要的芯片企业”。这种内外夹击的困境,恰恰暴露了荷兰在 “追随美国” 与 “维护自身利益” 之间的撕裂。

面对荷兰的单边行动,中国的反制没有陷入情绪化对抗,而是以 “产业链痛点” 为突破口,展现出成熟的战略思维。安世半导体 80% 的芯片封装与发货环节在中国完成,其对欧洲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意义不言而喻。当中国宣布安世停止向欧洲出口芯片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预警 “数周内将出现芯片供应短缺,宝马、斯泰兰蒂斯等车企或面临停产风险”,连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不得不承认 “下月风险可能波及美国本土工厂”。这种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效果,精准击中了欧洲产业的软肋,也让全球看到了中国在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稀土管制则成为另一记 “精准重拳”。中国占据全球 90% 以上高纯度稀土产能,而这种关键原材料正是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生产的核心支撑。随着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新规落地,阿斯麦的光刻机出货直接延迟数周,公司不得不紧急游说美欧寻找替代供应源。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评估报告却泼了冷水:“短期内全球暂无可行的稀土替代产能,阿斯麦的生产困境恐将持续。” 荷兰前驻华大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中国的反制并非简单的‘资源牌’,而是对全球产业链相互依存关系的清醒认知,这已触发了荷兰半导体产业的连锁焦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反制并非依赖单一优势,而是建立在技术自主的底层支撑之上。10 月 15 日,国产 EDA 软件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在半导体设计链自主化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这种从 “资源依赖” 到 “技术自主” 的双重底气,让反制不再是短期的应对,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体现。当产业链优势与技术突破形成合力,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已不再是西方语境中 “被动回应”,而是主动塑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实力。
荷兰的轻率决策,正在引发远超本国范围的连锁反应。经济层面,韩国 SK 海力士已暂停对荷兰工厂的 20 亿美元投资计划,理由是 “对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前景感到担忧”;而安世半导体过去五年在荷兰贡献的 1.3 亿欧元税收、5000 个就业岗位,也因这场风波面临流失风险。政治层面,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欧盟贸易官员私下批评荷兰 “将整个欧洲拖入中美博弈的漩涡”,波兰前副总理科勒德克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美国奉行的‘美国优先’思维,正在一步步摧毁本就脆弱的全球治理体系。”

更深刻的冲击在于西方信誉的崩塌。长期以来,西方标榜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甚至用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来塑造规则至上的形象。但荷兰以 “治理缺陷” 为由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却让这一形象彻底破产。西方网民的批评直指核心:“现在他们忙着给中国打电话道歉,试图找到一个不显得自己像白痴的解决方案,但一切都太晚了 —— 他们早该预见,破坏规则必然会付出代价。” 荷兰智库克林根代尔研究所也坦言,“此举让荷兰从‘国际规则的捍卫者’沦为‘破坏者’,这种信誉损失比短期经济损失更难挽回。”
而在这场秩序崩塌的危机中,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正展现出独特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