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2025年双11静悄悄:商家缘何畏惧这场购物狂欢?

时间:2025-11-11 03:08:24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2025年的“双11”,在一片静谧中悄然拉开帷幕。回首往昔,自2009年首次“双11”以5200万元成交额惊艳亮相,到如今已步入第17个年头,规模达数千亿元。然而,今年的“双11”却少了往昔“GMV竞速”的热闹,曾经“惊天动地”的成交额、“眼花缭乱”的促销套路难再重现,“‘双11’是否已经过时”“未来还会有‘双11’吗”的疑问,在业界与消费者心中不断蔓延。

商家与消费者,在这场购物狂欢的变迁中,都展现出了疲惫之态。曾经,商家为冲GMV(商品交易总额),不惜赔本赚吆喝,如今这种玩法已被追求利润和复购的理性经营所取代。消费者也不再盲目追求低价和品牌,尤其是年轻的Z世代,他们更钟情于“小众精品”,而非“大众爆款”。

今年,“双11”的创造者阿里巴巴宣布取消“GMV竞速赛”,不再实时公布成交总额,还改变过去“大卖家通吃流量”的模式,宣布流量分配去中心化,将30%的搜索流量向中小商家和新品倾斜。在全年大促小促不断的当下,“双11”神话究竟靠什么维持?



10月25日,浙江杭州街头的天猫“双11”广告。图/视觉中国

商家的无奈

蓝天,一位小家电品类商家,他的经历堪称这场风波中商家困境的典型写照。几年前,蓝天创立新品牌,大力投入线上市场,第一年便在天猫旗舰店斩获数千万元销售额,随后入驻京东。京东在家电数码品类的传统优势尽显,短短一两年,其销售额便超越天猫,成为线上主要销售阵地。但近两年,抖音电商崛起,情况急转直下。

一位经营者透露,自2024年底起,平台对价格的控制愈发严格。以往只是基于平台的比价系统,在其他平台价格更低时提醒商家,如今“价格问题”却成为每日工作的核心。“几乎每天都要因价格和平台周旋。”平台还专门组织巡查,专人盯防直播间价格,甚至告知商家禁止进入部分直播间。“若在其他平台价格低了,平台就会提醒,甚至罚款。”

这位经营者的遭遇并非个例。于达,某数码3C品牌的电商负责人表示,今年从“618”到“双11”大促,与平台小二“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皆因价格问题。“这个局太难破了。这几年,平台对价格的把控愈发深入,一开始只是补价差,还能友好沟通协商,后来演变为‘硬性’要求,哪怕其他平台多卖一点,都要求下架商品。”于达称,该品牌在这家平台渠道的销售份额占线上销售额一半,不得不考虑平台的要求和限制。“作为商家,真的很痛苦。”蓝天的声音中透着疲惫,“现在最大的痛苦是要‘站队’,哪个平台都不敢得罪。”

平台间的博弈,最终将压力传导至商家。蓝天感慨,以前做生意只需关注产品和用户服务,如今却要协调所有平台的价格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旨龙分析,平台长期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商家对其依赖度高,可能使平台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在此基础上,平台禁止商家使用竞争平台的核心竞争资源(如优惠券),是对商家参与其他竞争性平台促销活动的直接限制,这种不当干预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商家害怕大促?

尽管今年“双11”趋于安静,但大促期间平台间的火药味却比往年更浓。有媒体报道,“双11”期间商家收到多家电商平台的“价格约束”规则,要求品牌在其他平台的最终到手价不得低于该平台售价。

以往,“618”和“双11”是传统电商的主战场,但今年形势有变。“每个电商平台都有一套价格管控体系,日常会监控品牌在全平台的售价,‘双11’期间管控更为严格。”蓝天称,今年几乎每个月都会因在直播间销售产品与传统电商平台产生争执。“在各大平台都要求低价的情况下,‘双11’更不敢随意破价,卖得多亏得多,与平台‘掐架’更严重。”

“现在商家已不掌握议价权。”蓝天认为,当下正处于阵痛期,商家不再依赖大促,甚至“害怕”大促。针对此情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钦昱建议,品牌方应尽力保证全网统一定价,并通过将定价上传平台数据系统留痕等方式,在自身定价环节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

他还指出,品牌方在不同平台进行差异化定价的动机不足,因为这不符合品牌方利益。虽然品牌方拥有自主定价权,但若在不同平台差异化定价,会引发消费者不满。买贵的消费者会自发维权,如要求退货、返现、给予差评等,这不仅增加商家售后成本,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使品牌客户流失,贬损品牌声誉。

服装、美妆品类商家可依靠不同货盘在各大平台上避免价格冲突,但家电数码品类商家面对大促难题更难解决。于达表示,家电数码品类本身SKU(最小存货单位)较少,单价高,难以依靠分货盘形式避免价格难题。此外,有平台要求品牌所有SKU都要在平台上架,在此条款下,商家更无力解决定价难题。在信息愈发透明的环境下,商家只能与平台“硬碰硬”,但多数情况下,是品牌率先妥协。

张钦昱认为,品牌方在不同平台间的价格差异,多因平台促销力度不同而产生,涉及平台间竞争,与品牌自身无关。平台不能将与其他平台的竞争成本转嫁至品牌方,以价格约束的方式要求品牌方对平台促销力度不足的部分进行“补差”。

从历史案例来看,2010年1月,苹果上线电子书应用iBook,与出版商合谋,设计针对亚马逊电子书定价过低的协议。根据协议,出版商可自行对iBook上的电子书定价,苹果收取30%的“苹果税”,出版商必须保证其享有与其他电子书零售商同等的最低价格待遇。最终,亚马逊放弃“批发模式”,图书价格从9.99美元升至12.99美元。亚马逊对苹果的竞争行为不满,向监管机构举报,称苹果与出版商利用转售价格维持来实现价格合谋。最终,苹果遭受巨额罚款。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曲创针对当前平台的价格限制提醒,平台的价格要求本质是“最低价要求”,但可能导致不同平台商品价格提高。“最低价要求”的核心是不同平台间价格无差异,价格都很低和价格都很高均符合“要求”。所以商家有可能在“拉齐”不同平台定价的过程中提高价格,能否实现取决于平台之间和商家之间的竞争状况。

郭旨龙提到,从长远看,限制竞争的行为会导致市场价格机制失灵,消费者难以获得真正实惠。

从“商家争夺”到“价格控制”

越来越激烈的价格冲突并非偶然,其深层背景是中国电商行业正从增量红利时代迈向存量博弈时代。电商渗透率正在“见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电商渗透率从2023年的27.6%回落至26.8%。电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过,平台间竞争焦点从“吸引新用户”转向“留住老用户”。

来自北京的消费者王岚表示,今年一直想入手一款笔记本电脑,但从“618”看到“双11”都未下手,主要原因是价格不稳定,有时一天一变。大促期间,她看中的笔记本电脑比日常售价便宜一两百元,但不足以让她心动。她观察过,有国补时会便宜上千元,但今年国补政策不稳定,以北京为例,经常领不到。

于达称,国补政策搅动了家电数码行业,让低价心智更深入人心。因此今年出现一种情况,国补政策消失后一段时间内,品牌销售变得疲软。今年“双11”同样陷入尴尬,“平台一直要求销售规模和销售增量,不少商家一直在贴钱做国补价格”。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品牌能扛住长久补贴。

“对消费者来说,平台上没有让他立刻想掏钱下单的产品,会十分犹豫。在可买可不买的情况下,消费者需求在变化,从‘交易驱动’走向‘体验驱动’。”蓝天提到,当前电商销售同质化严重,商品供给远超需求,单纯依靠“大力补贴”和价格战,已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张钦昱认为,电商用户需求已不局限于低价和便利,消费带来的精神体验很重要。直播正在蚕食传统货架电商的市场份额,而价格是每个平台守住自己基本盘的重要武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金善明指出,“内卷式”竞争限制了平台之间的公平竞争,使竞争从服务质量、用户体验异化为单纯的价格比拼。最终,消费者的利益也会间接受损。

“从长远看,当商家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便没有动力和资源投入产品研发和创新,市场活力下降,消费者最终也难以获得真正实惠。”金善明表示。

(文中蓝天、于达、王岚为化名)

发于2025.11.10总第121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双11”,没有神话

记者:孟倩(616676485@qq.com)

编辑:闵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