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作为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8亿辆,日均短途出行需求超亿次。然而,随着保有量激增,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频发,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隐形炸弹”。为系统化治理安全隐患,工信部近日发布《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23日。
据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中,“设施不足、违规停放充电”是重点问题。目前,电动自行车整车、充电器、锂电池均已制定强制性国标,但充电桩领域仍缺乏统一技术依据。此次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明确技术门槛,约束企业生产销售行为,淘汰劣质产品,从源头降低安全隐患。
具体而言,征求意见稿规定了充电桩需具备短路、过流、过压、欠压、空载、充满断开、最长充电时间、超温等保护措施,并给出检测方法。此外,针对直流充电桩,文件还对接口、互认协同及极性识别功能提出特殊要求。
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年增长率约20%,2023年累计达2.5万起,其中锂电池相关事故占比超60%。早期电动自行车以铅酸电池为主,2019年后锂电池逐渐成为主流,但国内市场劣质电池泛滥问题突出。
康赛动能(苏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纪冰指出,国内锂电池事故频发与出口电池安全稳定形成鲜明对比。出口电池价格是国内的1-2倍,且多来自优质厂家,而国内市场充斥低价劣质电池,部分未达标准的产品仍广泛流通。例如,2024年2月23日,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小区火灾即因住户违规使用劣质锂电池引发,导致15人死亡、4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3300万元。
广州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黄焕杰表示,正规大企业产品安全性较高,但市场上翻新电池、来源不明电池众多,成为火灾隐患的主要来源。
2024年12月21日,工信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并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纪冰认为,新国标更像是停车管理的补充,存在不合理性。例如,新国标要求电池通过针刺实验,但目前仅磷酸铁锂电池能达标,而该电池在零度以下放电性能极差,无法适应北方冬季环境。三元电池虽出口安全可靠,却因无法通过针刺实验被国内限制。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指出,户外充电虽能隔绝“火灾入户”风险,但低温充电对电池的危害仍存。中高档电动自行车充电器会提示“不可低温使用”,但若规范出台后大规模使用直流桩充电且不做安全提示,低温充电风险将累积加大。他预判,经过若干个冬天低温充电,电池将进入火灾频发阶段。
针对充电桩功能缺失问题,纪冰建议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电池容量检测功能,当电池寿命到期时停止充电并提醒报废。同时,他强调技术规范应强化防错机制建设,例如在非正确操作状态下自动切断充电或放电功能,降低人为操作失误风险。
杨新苗则认为,带电两轮车应走轻量化道路,推广更轻便、更安全的助力自行车。他指出,我国两轮电动车常用电池壳内排列紧密,无散热空间,一旦出现问题易迅速波及其他叠片。未来电动自行车应更趋向于“自行车化”,消除超标电动车安全隐患。
一位匿名电池行业人士表示,解决锂电池安全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加强厂家管控、提升生产品质,并优化标准以兼顾安全性与实际使用需求。政策应从用户安全和行业大局出发,完善技术规范,弥补漏洞。
多氟多旗下宁福新能源推出的“氟芯”大圆柱电池系列产品,通过电池双防爆阀设计、模组特定排烟通道设计等,保障系统热失控安全可靠。针对换电和运营领域,该产品采用铁锂或磷酸锰铁锂替换传统电摩三元电池,提升安全降低成本。
行业普遍认为,锂电池安全需从电芯安全与保护板设计安全两方面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杜绝用户错误操作,从源头上保障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