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2027年或成固态电池产业化起点 低空飞行与人形机器人成首批应用场景

时间:2025-11-21 16:07:23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财联社11月21日讯(记者 刘梦然)在颠覆传统锂电格局的预期下,固态电池产业正加速驶入商业化快车道。尽管全行业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但2027年或将成为产业化起点已成行业共识。据高工产研(GGII)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显示,今年至明年将迎来国内全固态电池从实验线向兆瓦时级中试线的关键转换期,超20家企业正加速布局中试产线建设。

产业化进程提速:2027年或成关键节点

在近日举行的2025高工锂电年会上,固态电池应用专题分会场人气爆棚,逾1200位产业链高层精英齐聚一堂。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吴辉林指出,固态电池预计将在2027-2028年实现小规模装车应用,而要达到吉瓦时(GWh)级产能突破则需等到2030年。这一判断基于行业设备迭代、工艺优化、原材料供应及下游客户验证等必要周期。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企业普遍采用"半固态向全固态过渡"的技术路线。吴辉林分析称,这种渐进式发展模式更具可持续性,预计到2035年固态电池全球渗透率将达5%-10%,短期内不会对现有液态锂电池产业链造成根本性冲击。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启动固液电池量产布局,为全固态技术突破奠定基础。

两大场景率先突围:低空飞行与智能机器人

恩力动力研究院院长吴中友在演讲中明确提出,2027年将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起点年",其核心标志是在高价值细分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他特别指出,低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将成为首批应用场景,这主要得益于固态电池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优势和本质安全特性。

技术突破为商业化铺平道路。欣界能源总裁孙立透露,其基于氧化物体系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50-550Wh/kg,并已向人形机器人、无人机客户批量交付。盟维科技副总经理李洪飞强调,低空飞行器对能量密度的刚性需求,使其成为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最佳切入点。深圳中基研究院院长王磊补充道,地面车辆热失控时可逃生,而空中飞行器对安全等级的严苛要求,恰恰凸显了固态电池的不可替代性。

技术路线分化:硫化物电解质成主流方向

材料创新被视为产业化突破的关键。当前固态电解质技术路径呈现三足鼎立格局:有机聚合物基、无机陶瓷氧化物和无机陶瓷硫化物体系。其中,硫化物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高、加工性能优异,成为宁德时代、卫蓝新能源等企业重点布局方向。恩力动力研究院院长吴中友透露,其团队在硫化物体系已取得关键突破,但材料稳定性、界面接触等产业化难题仍待攻克。

成本问题正逐步化解。吴中友分析称,虽然当前硫化锂和锂金属原材料单价高达数百万元/吨,但固态电池不含稀有金属的特性使其具备显著成本下降空间。中科深蓝汇泽总经理窦曦介绍,公司研发的"刚柔并济"固态电解质体系已建成国内首条聚合物基全固态电池产线,规划产能1GWh,可覆盖动力汽车、电动船舶等多领域应用。

性能优化新路径:MOF材料引发关注

在性能提升方面,蓝廷新能源董事长吴大勇提出的MOF材料应用方案引发行业热议。这种多孔结构材料不仅能优化电解质溶剂化效果,还可形成稳定SEI膜,使电池循环寿命提升一倍以上。吴大勇认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存在技术路线分歧,这为MOF等新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尽管前景光明,但行业仍需警惕过度竞争风险。吴大勇提醒,许多科学问题和工程化技术尚未解决,行业内卷可能严重损伤创新动力。多位专家呼吁,产业链各方应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固态电池技术向2035年全行业规模化应用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