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无人机培训赋能乡村振兴 开启智慧农业新财富通道

时间:2025-09-23 11:11:11 来源:环球网资讯 作者:环球网资讯

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薛来 实习生 赵靖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农耕模式。近日,当地首期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班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正式开班,吸引了百余名农牧民、待业青年及退伍军人报名参与,为乡村人才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实训基地上演科技秀 学员直呼“眼界大开”

走进乌拉特前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无人机实训基地,两架无人机正在进行协同作业演示:一架在教练操控下完成高难度水平八字飞行,另一架植保无人机以每秒3米的速度匀速推进,将雾化药液精准喷洒至模拟农田区域。这场集科技展示与实操教学于一体的演示,让现场学员纷纷举起手机记录。

“以前背着20公斤药箱走田埂,一天最多打30亩地,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200亩作业。”高三学生郭兴民在观摩后激动地表示,“通过教练的拆解演示,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这让我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了全新规划。”

模拟实验室里“考驾照” 退伍军人看到新机遇

在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实验室,12台训练终端前坐满了专注操作的学员。培训师王磊手持激光笔指向屏幕:“注意看风速参数,这里需要提前0.5秒修正航向。”参训学员鲁学聪紧盯仪表盘,双手稳握操纵杆,完成了一套标准起降流程。

这位退伍军人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无人机驾驶员已成为新兴热门职业。“取得民航局颁发的视距内驾驶员执照后,既能从事农业植保,也能参与电力巡检、测绘等工作。”鲁学聪算了一笔账,“培训费5800元,但就业后月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相当于给未来上了双保险。”

构建全链条培训体系 六大平台助力低空经济

据实训基地主任高成义介绍,学校已与多家无人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建六大产业平台:低空无人机飞行学院提供从组装调试到故障维修的全模块教学;农牧业科普基地配备10台多旋翼植保机;文旅赛事中心每月举办飞手竞技赛;装备制造基地实现年组装200架工业级无人机能力;青少年活动基地开发AR飞行模拟课程;产业学院则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开设智慧农业专业。

“我们构建了‘培训-考证-就业’闭环体系,已与12家农牧企业签订植保服务协议,学员结业即可上岗。”高成义展示着培训成果:首期班45名学员中,32人来自周边村镇,培训后人均月收入预计增长3倍。

从药筒到遥控器 智慧农业改写增收逻辑

在乌拉特前旗新安镇,返乡青年张伟正用新学的航线规划技术为2000亩向日葵田进行变量喷洒。“无人机根据作物长势自动调节用药量,比传统方式节省30%农药。”他算着经济账,“每亩地节约成本15元,加上政府每亩80元的飞防补贴,年增收超6万元。”

数据显示,当地农业合作社采用无人机植保后,亩均产量提升12%,病虫害发生率下降27%。这种“天空+地面”的立体作业模式,正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农业样本。

随着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无人机产业迎来政策红利期。业内专家指出,到2025年我国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需要持证飞手超50万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无人机正以科技之力,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