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2日,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宣布与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OpenAI达成战略投资协议,拟向后者投资最高达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12.7亿元),双方将共同建设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这一消息引发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英伟达股价当日盘中涨幅超4%,总市值一度逼近4.5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据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该笔投资将采取分阶段注资模式:首期100亿美元将在协议签署时立即到位,后续投资将根据算力部署进度逐步追加。英伟达将以现金形式完成投资,并获得OpenAI相应股权作为回报。值得关注的是,OpenAI可运用这笔资金采购英伟达的AI芯片,形成资金与资源的闭环流动。
这场万亿级合作的背后,是OpenAI、英伟达与甲骨文(Oracle)三家科技巨头构建的“ONO”三角联盟。该联盟以“大模型开发-云基础设施-算力芯片供应”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AI技术生态链。其合作渊源可追溯至今年6月——作为“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的关键环节,OpenAI与甲骨文签署了为期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合同。根据协议,OpenAI将从2027年起每年支付约600亿美元获取甲骨文的云算力支持,并合作建设总容量达5吉瓦的数据中心。
随着AI大模型训练对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基础硬件市场迎来爆发式机遇。英伟达的加入使生态闭环得以完善:OpenAI将利用投资资金建设至少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用于训练下一代超大模型。英伟达CEO黄仁勋在CNBC采访中透露,10吉瓦算力相当于400万至500万块GPU,接近英伟达全年出货量。他直言:“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AI基础设施项目。”
三家公司的合作形成了独特的资金循环模式:OpenAI向甲骨文采购云服务,甲骨文为建设数据中心向英伟达采购GPU,英伟达则通过战略投资将收益返还OpenAI。表面上看,这一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OpenAI获得算力支持,甲骨文拓展云基础设施业务,英伟达则巩固了芯片市场主导地位。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暗藏汹涌暗流。作为估值超千亿美元的AI明星企业,OpenAI至今未实现盈利,2025年预计亏损将超过50亿美元。其年收入约100亿美元,与每年600亿美元的云服务支出形成巨大缺口。更严峻的是,谷歌、Anthropic等竞争对手正加速追赶,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甲骨文同样面临财务考验。为支持AI业务扩张,其资本支出已远超现金流,债务负担显著高于微软、亚马逊等同行。数据显示,甲骨文债务股本比达427%,而微软仅为32.7%。这种“高杠杆运营”模式在AI热潮退去后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业内分析指出,“ONO”联盟本质上是一场高风险博弈。三方利益深度绑定虽能整合资源,但也意味着任何一方的技术、财务或战略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当前AI领域的巨额投入是否会重蹈互联网泡沫覆辙——当市场热情冷却,那些未能实现商业闭环的项目或将面临价值重估。
尽管“ONO”联盟展现了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并获得资本市场积极反馈,但这场耗资数千亿美元的AI基建竞赛最终走向仍有待观察。截至目前,英伟达与OpenAI均未披露投资细节及时间表,英伟达代表也拒绝就此置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