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微软液冷黑科技:芯片内嵌微流体冷却,散热效率提升三倍

时间:2025-09-24 18:01:08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9月24日讯 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液冷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向更高端、更高效的方向加速演进。近日,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了一项重大突破:其团队成功研发出微流体冷却技术,这一技术通过细如发丝的微小通道,将冷却液直接输送到芯片内部,实现了散热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据微软披露的实验数据显示,微流体冷却技术的散热效率相较于现有散热板提升了整整三倍,能够显著降低芯片最高温升(电子设备中各个部件高出环境的温度)达65%。这一突破不仅为数据中心提供了更加密集的部署方案,还有效延长了硬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运维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液冷技术的背后离不开AI的助力。微软与瑞士初创公司Corintis合作,借助AI技术设计出了仿生结构的芯片内部通道,这些通道如同叶脉一般分支,确保冷却液能够精准覆盖芯片热点。此外,研究团队还利用AI识别芯片上的热信号,实现了自适应散热,进一步提升了散热效率。

然而,这项技术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芯片内部通道的设计是技术难点所在,既需要确保通道深度足够,以保证冷却液在循环过程中不会堵塞,又不能过分刻蚀硅料以致其破裂。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微软团队在一年内连续进行了四轮迭代,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微软团队看来,微流体冷却技术的诞生不仅解决了散热问题,还可能为全新的芯片架构打开大门。例如,在3D芯片架构中,由于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传统散热方式难以应对。但微流体冷却技术却能够在堆叠的芯片之间使用圆柱形针脚,使冷却液在芯片周围流动,从而有效解决散热难题。

下一步,微软将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将微流体冷却技术融入其芯片产品中。微软技术研究员Jim Kleewein表示,这项技术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有望成为未来芯片散热的主流方案。

事实上,推动液冷技术迭代的科技巨头并不止微软一家。日前有消息传出,英伟达也在要求供应商开发全新的“微通道水冷板(MLCP)”技术。不过,与微软的微流体冷却技术相比,英伟达的技术尚未超出冷板式液冷的范畴。冷板式液冷是将换热器直接贴合发热部件放置散热的技术,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

除此之外,主流的液冷技术路径还包括浸没式和喷淋式。中金公司指出,从技术特性对比来看,三种液冷方式各有优劣。冷板式液冷起步较早,具有先发优势,技术成熟度高,实际应用场景广泛。凭借部署运维简单、TCO(购买和使用一项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需投入的全部成本)优势和产业链成熟等特点,冷板式液冷或在短期内成为主流液冷方案。

在投资方面,中金公司表示,随着液冷新方案的切换,供应链的格局或产生变化,带来国产液冷链配套的机会。相关的产业链公司,包括传统VC厂商、液冷模组厂商、散热器厂商以及3D打印厂商有望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