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深圳龙岗,AI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演示,而是嵌入城市的运行逻辑。过去一年,龙岗“All in AI”战略密集落地:智慧街道的机器人、社区医院超92%的AI诊断准确率、主干道提速18%、111个社区实现“虚拟社区”全覆盖、千卡算力集群点亮……AI全面写进产业和生活。
最新的注脚是,全球首家人工智能6S店在这里开业。它不仅是一个展示与销售的门店,更是龙岗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生态的关键节点。
这背后,是全国工业百强区“七连冠”的制造业基因,让AI从模型和参数快速转化为硬件、设备和应用场景。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那么龙岗正成为AI时代城市范式的前置样本。
“工业第一区”的再次跃迁
2024年,龙岗区GDP达到5901.27亿元,同比增长6.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全国工业百强区“七连冠”,让它在大湾区产业升级中持续领跑。如今,它站在新的起点:率先提出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开放全区场景,抢占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当大多数地区还在犹豫如何引入AI,龙岗已经喊出“ALL in AI”,并真正落到实处。其通过人机署等的机构设置、数字平权的超前理念、算力的支撑、虚拟社区为代表的基层治理赋能等一系列创新,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治理框架。
其中,数字平权是最具突破性的部分,龙岗使AI跳出“效率工具”定位,将其升级为社会公平新支点。龙岗以制度设计破数字壁垒,核心是把物理世界居民的生存、交流、发展、智慧权,系统映射到数字空间,通过基础设施、资源供给、安全机制的统筹构建,让普通人平等享数字红利、掌个人数据,而非仅成为少数主体的资产。
其“4T 数字生活空间”是典型实践:T级存储、T级流量、T级公共资源与亿级AI Tokens,分别保障四大数字权利;同时搭配“龙数璇玑”家庭NAS与市民数据授权中心等机制,既实现数据安全可控,又让居民平等享受政务、医疗、教育等数字服务。
人机署是制度创新的鲜明标识。今年5月,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领域政府直属机构——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正式揭牌。它负责统筹产业规划、生态建设、招商企服、场景推广和安全管理。
龙岗认为,任何技术和产业发展都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稳定的政策,陪伴企业走过产业发展周期,以机构、政策的确定性对冲技术、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算力是龙岗“ALL in AI”的底气。依托华为昇腾384卡超节点和300 PFLOPs稠密算力,龙岗通过区属湾东智算公司提供“长期、价优、灵活”的算力服务;同时依托占全市三分之一规模的半导体产业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巩固AI芯片优势;更有“华佗GPT”等大模型,培育垂直算法力量。此外,龙岗通过整合政企数据,累计发布400余个场景机会、举办360场对接活动,并引入CSDN打造“代码开源、场景开放”的社区。从算力、硬件、算法、数据到生态,龙岗正全链条夯实AI发展底座。
虚拟社区则是公共服务的创新尝试。依托“i龙岗”小程序,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与高德地图联动嵌入智能体,开发AI语音助手,实现问答动态更新、一键预约和精准推荐。居民打开地图即可直达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线上线下联动;AI助手则能精准推荐、即时响应,把“我要什么”的需求放在中心,破解停车难、托管难、活动空间不足等社区痛点。
算力普惠与传统产业的再造
如果说制度和算力是AI的硬支撑,那么产业和公共服务,才是这套逻辑真正的落点。前者决定了龙岗能走多快,后者则决定了这个城区能走多远。
“重技术,轻应用”,几乎是大多数科创城区的通病。龙岗的“ALL in AI”已经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将AI深度嵌入产业链和制造体系,用一整套“算力+传统产业焕新+AI硬件”的打法,让AI成为全产业的“生产力引擎”。
算力普惠。算力是AI发展的“水和电”,龙岗把“算力开放”作为战略的核心抓手,通过搭建公共算力平台、成立区属国企湾东智算公司,打破算力集中于头部企业的壁垒,为中小企业降低门槛。今年3月,深圳(东部)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千卡算力集群点亮,先供给2000P,年内扩展至10000P,可调度社会智算资源40000P以上。到2025年,还将建成近万P算力池、1PB中文语料库和多个行业数据集。
用AI焕新传统产业。龙岗是深圳的产业大区,不仅拥有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沉淀了眼镜、电子元器件、精密制造等一批传统产业。过去这些传统产业曾是龙岗经济的“压舱石”,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部分产业面临“增长放缓、利润变薄”的困境。龙岗“ALL in AI”战略正好为这些产业注入了“焕新基因”。
眼镜产业就是典型例子。龙岗集聚了1500家眼镜企业,中高端年产量1.25亿副,占全球市场一半。2024年,龙岗区出台新政,鼓励包括眼镜在内的优势传统产业与智能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对推出AI眼镜的企业按研发投入30%给予补贴等系列支持政策。带来结果是,龙岗眼镜产业2024年总产值达43亿元,形成了从设计、模具开发到智能模组研发的新一代完整产业链。
强化“AI+硬件”的深圳模式。依托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龙岗把“研发—量产—落地”的链路大幅压缩,尤其在智能终端产业上优势显著。
9月28日,全球首家人工智能6S店落地龙岗,集展示、销售、培训、社群、解决方案与孵化六大功能于一体,开辟出全新的AI产业服务模式。它不仅是“AI+硬件”模式的具体落点,也是龙岗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生态的重要环节。
如果说别的区域还在讨论AI怎么落地,龙岗已经用产业链告诉你:AI就是得下场、可赋能经济、要见效。
数字平权,把AI写进公平
前文提出的“数字平权”理念,已经被龙岗具体落地为“4T数字生活空间”,将理念转化为居民可感知的公共服务,把公民在物理世界的基本权利,量化成具体的数字资源:
生存权:“T级存储空间”。通过多层次NAS方案,既保证不同收入群体的接入平等,又实现“数据不出家门”的隐私保护。所有设备均采用国产化方案,筑牢安全防线,并支持健康档案、家庭影像等隐私数据存储,以及AI相册、本地AI对话、个人知识库和全屋智能接入。
交流权:“T级网络流量”。依托本地光纤环网与边缘算力节点,构建高速稳定的数据通道,保障居民在云端应用中的顺畅体验。
发展权:“T级内容资源”。对应现实中的义务教育与公共文化设施,数字世界中为居民提供开放知识库,确保学习与成长机会的均等化。
智慧权:“亿级AI Tokens”。通过昇腾AI处理器和Atlas硬件平台,面向市民提供普惠、安全的定制化AI服务,让个性化数据真正转化为智能助力。
这套架构不仅是理念,更是落地的制度化设计。目前,480万龙岗居民可通过“我的龙岗”APP、小程序和家庭终端,享受政务办事、数字家园、家医服务、虚拟社区、本地生活等多元服务。在家里,可实现AI相册搜索、本地对话和知识库问答;健康领域整合体检与就诊数据生成个性化健康画像;教育领域则能提供课程推荐与学习方案,推动教育公平。
今年11月底,龙岗“4T数字生活空间”将率先在办事、生活、学习、医疗四大场景上线:办事更省心,生活更贴心,学习更精准,医疗更智能,像老人咳嗽可被识别并关怀,孩子作业能获针对性辅导,健康风险能被提前预警。
由此,数字平权完成了从治理理念到制度架构,再到居民日常体验的闭环。
龙岗还率先把大模型用进政务,将DeepSeek-R1本地化部署后,围绕市民服务、企业服务、民意速办、城市治理四大场景,创新推出48个政务大模型应用。表面上,这是政务流程优化;落点上,却始终聚焦民生福祉升级。
社区治理中,虚拟社区全域覆盖,数字孪生技术让社区动态实时可视、管理更透明;出行体验上,智能信号灯优化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幅度达18%;医疗服务领域,AI辅助诊断准确率超92%。
这些散落在日常里的AI实践,不是零散的试点,而是龙岗以系统化规划推动AI全域落地的结果。2024年7月,龙岗发布《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行动方案》,推出首批40个“城市+AI”场景;今年9月,又追加第二批,覆盖21个领域、424个场景,构建出完整的AI赋能城市“全景图”。
未来,龙岗区将坚持“All in AI”战略,力争到2027年实现以下突破: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实现全球AI技术在全区80%以上重点行业深度应用,建成一个国家级AI开源社区;落地100个全域全时智能应用标杆项目,覆盖生产、生活、治理全场景;带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总的来看,龙岗的“All in AI”,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流进城市毛细血管的操作系统。从产业底色到制度创新,从算力普惠到硬件加速,再到公共服务与数字平权,AI已经成为龙岗的治理逻辑和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