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基金公司“美男营销”引热议:颜值经济能否拯救迷你基金?

时间:2025-09-30 16:06:15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财联社9月30日讯(记者 吴雨其)一场本意为基金产品赋能的“恋综级”营销,却因焦点跑偏引发行业热议。公交车身、商场大屏上,基金经理陈博的正装巨幅广告取代了传统金融宣传,搭配小红书“打卡赢中秋礼”活动,上银基金试图以“美男营销”拉动迷你基金热度,却意外将业务推广变成了全民颜值狂欢。


“美男营销”引爆舆论,产品热度却成陪衬

上银基金此次营销的核心,是将旗下基金经理陈博包装为“基金界新潮买手”,通过公交广告、商场大屏等线下渠道,结合小红书线上打卡活动,试图将流量转化为产品购买力。然而,活动参与者几乎无人讨论基金业绩与风格,反而集体聚焦颜值,评论区“帅哥出道”“把联系方式发出来”等言论刷屏,甚至有人为抢STANLEY杯子临时注册小红书账号,连初始用户名都未修改。


小红书搜索“上银基金”或“陈博”,映入眼帘的并非投资分析,而是与广告合影的自拍图,搭配“这杯子怎么抽的?”“帅哥什么时候直播?”等讨论。作为活动组织者,上银基金显然高估了用户对投资产品的关注度,低估了“颜值经济”对流量的虹吸效应。

羊毛党狂欢背后:业绩与流量严重错位

本次中秋打卡活动奖品设置简单,仅两个STANLEY杯子、手机支架和五本笔记本,却引发超预期参与热情。参与者多为“羊毛党”,有人下载广告图截图打卡,有人专程到公交站合影,但真正了解陈博及其投资策略的寥寥无几。不少新注册账号的用户直言:“我就是为了杯子”“管他是谁”。


陈博的真实业绩与流量热度形成鲜明对比。截至今年二季度,其在管的6只基金合计规模仅7.44亿元,其中最大产品为共管的上银鑫达(5.62亿),其余产品规模多在千万级别。业绩方面,Wind数据显示,其任职基金年化回报最高为9.91%,最低为2.11%,管理的上银中证500指数增强A任期内回报为-9.77%。独立管理的上银未来生活2024年换手率超500%,近三年最大回撤达30.57%。这些专业数据在打卡热潮中几乎无人问津。


从重仓股配置看,陈博持有的三环、美的集团、中国移动、五粮液等均为大盘蓝筹股,与“新潮买手”的营销定位存在明显错位。有基金行业从业者评论:“这种宣传方法最容易造成理解偏差,投资不是选偶像,基金经理也不是直播带货。”

“去明星化”共识下,造星营销为何卷土重来?

曾几何时,“国民基金经理”“XX天团”等标签风靡市场,粉丝应援、话题超话、基金饭圈等舆论生态让部分基金经理一夜成名。但明星效应带来的并不全是甜蜜:2021年后市场走弱,这些因流量而膨胀的管理规模在业绩下滑后成了众矢之的,不仅伤害了基民,也暴露了基金公司依赖人设的短视策略。此后,行业逐渐转向以产品为中心、团队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公募监管新规明确提出“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投研平台、构建多策略团队体系。从宣传口径到公司治理,整个公募行业正在推进“去明星化”的治理共识。在此背景下,上银基金对一位管理规模不足10亿、年限刚过五年的基金经理进行大规模“造星”包装,显得格格不入。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更像是为迷你基金寻找突围的流量口。但“用颜值拉客户”的方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在投资者教育仍需长期耕耘的背景下,这样的短平快流量尝试不仅效果难测,更可能因误导而引发合规风险。“你可以推产品,但不能靠人设。投资是一件需要理性和长期主义的事”,一位资深公募人士在社交平台上评论道。

营销风波的本质:颜值消费掩盖专业价值

这场营销引发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将关注点从“基金业绩与风格”完全引偏,变成了对基金经理外貌的消费。“不是说帅哥不能当基金经理,而是不能为了‘帅’而忽视‘绩’”,一句调侃的评论或许最能代表这场风波的本质。

“美男营销”让上银基金上了热搜,但产品并未上心。当一家公司开始被关注颜值而非能力,开始制造恋综氛围而非突出专业主义,它离投资者的真正信任,其实越来越远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