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6日傍晚起,2025年度诺贝尔奖将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科学界最高荣誉,三大科学奖项的归属备受瞩目:6日17时30分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7日17时45分公布物理学奖,8日17时45分宣布化学奖得主。这一时刻,全球科研工作者与公众的目光将聚焦斯德哥尔摩。
回顾2024年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microRNA调控机制的科学家,物理学奖表彰机器学习先驱,化学奖则聚焦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基础研究的深度,更凸显了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今年,三大奖项将花落谁家?华人科学家能否再创辉煌?AI预测是否会颠覆传统评选逻辑?悬念即将揭晓。
诺奖成果的“时间密码”:滞后效应与跨学科趋势
诺贝尔奖的颁发往往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统计显示,获奖成果与其最初研究之间的平均时差达20年。例如,某些理论性研究需经历半个世纪的验证才能获得认可,而应用技术或基础研究则可能更快获奖。这种差异在物理、化学、医学领域普遍存在,反映了科学发现从理论到应用的漫长过程。
跨学科研究正成为诺奖的新趋势。化学奖被戏称为“理综奖”,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占比最高,甚至量子物理学家也屡获化学奖。物理学奖中,粒子物理与凝聚态物理是传统强项,但天文学与宇宙学获奖数量近年攀升,彰显物理学研究的宏观跨度。这种交叉融合虽孕育重大突破,却也增加了评估复杂度,间接推迟了获奖时间。
华人科学家与AI预测:诺奖季的两大焦点
每年诺奖季,华人获奖与AI预测都是热门话题。2024年,中国科学家张涛院士因“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斩获“引文桂冠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者,引发对华人诺奖的期待。与此同时,AI大模型开始参与诺奖预测,通过分析论文影响力与引用数据,试图破解评选逻辑。
传统预测方法仍具参考价值。复旦大学教授施郁通过领域轮转规律(粒子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与历史数据追溯,曾多次准确预测物理学奖得主。而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引文桂冠奖”,自2002年设立以来已预测83位诺奖得主,其中13位在当年获奖,平均间隔4.86年。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图为典礼现场。
诺奖季启幕:明日首揭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着10月6日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2025年诺奖季将正式进入高潮。公众不仅关注奖项归属,更期待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从微观分子到宏观宇宙,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诺奖始终映射着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明日傍晚,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一科学盛事的开启。
新民晚报将全程追踪报道,第一时间为读者解读奖项意义与科学价值。
原标题:《又到一年诺奖季!是否会有华人获奖?AI会不会喧宾夺“人”?明起揭晓!》
栏目编辑:马亚宁 题图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东方IC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