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AI生态的黏合剂与创新引擎

时间:2025-09-16 15:36: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方都市报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联合实验室专家陈俊龙:

“大湾区生成式AI安全领域技术创新活跃!”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联合实验室专家陈俊龙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简称“联合实验室”)正以“黏合剂”与“试验田”的双重角色,推动区域AI产业生态迈向更安全、更高效的发展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大湾区各行业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赋能,而安全是这一切的基石。”

谈优势:大湾区AI安全技术创新活跃,本地化评测成突破口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对于当前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您如何评价?

陈俊龙:大湾区凭借区位优势与创新氛围,已成为生成式AI安全技术的前沿阵地。在模型安全可信、量化评级等方向,区域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成果。产业布局方面,基础研发、技术应用、安全保障等环节初步形成闭环,但“重应用、轻安全”“强技术、弱标准”的问题仍需解决。

南都:联合实验室提出的“本地化安全评测系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陈俊龙:该系统能针对大湾区企业的业务场景、数据特征和技术架构,提供精准的安全评测与改进建议。例如,在跨境金融场景中,系统可模拟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数据合规要求,帮助企业提前规避风险。同时,属地化安全标准能为产业发展划定“安全红线”,推动企业在合规轨道上创新。

谈产业:政产学研用协同,构建AI安全治理闭环

南都:AI安全发展涉及多方主体,如何实现资源协同?

陈俊龙:需立足定位、聚焦安全需求构建协同体系。政府可依托深圳前海与河套的制度创新优势,制定AI安全底线与风险分级标准,开放监管科技接口并开展沙箱试点;企业应将安全指标嵌入需求评审、数据治理及模型训练全流程,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高校需聚焦基础理论突破与关键技术攻关,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用户则需提升安全使用意识,形成治理闭环。

南都:对联合实验室在AI伦理治理、可信技术创新方面有何建议?

陈俊龙:未来可重点发力三方面:一是推动伦理治理与技术流程深度融合,将公平性、可追责等要求嵌入模型全生命周期;二是加快可信AI关键技术研发,尤其在边缘端场景中突破模型压缩下的安全防护;三是参与国际规则共建,提升我国在全球可信AI发展中的话语权。

谈价值:区域协同治理,打造弹性合作机制

南都:联合实验室打造的协同治理体系有何独特价值?

陈俊龙: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弹性合作机制。联合实验室通过共建安全基础设施、技术评测平台和数据互通机制,推动标准互认与结果共享,减少重复评估,提高跨境数据流通效率。同时,治理模式正从“刚性约束”向“柔性协同”转变,强调监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多元主体共治。

谈期待:打造国际领先平台,赋能大湾区产业升级

南都:您如何看待AI对大湾区各行业的赋能前景?

陈俊龙:生成式AI将逐步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核心引擎,在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推动业务流程重构。例如,在跨境医疗场景中,AI系统可实现多语言病历自动翻译与合规审核,提升服务效率。同时,AI系统将更注重安全可控,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柱。

南都:对联合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陈俊龙:希望联合实验室能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AI安全研究与创新平台。建议进一步强化安全技术开源共享与生态孵化能力,带动中小企业安全能力提升;系统布局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机制,打造高水平治理人才梯队;探索建设AI安全事件响应与溯源中心,提升区域风险应对能力。

聚焦:联合实验室的双重角色与生态价值

作为大湾区AI产业生态的“黏合剂”,联合实验室通过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促进安全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衔接,构建起技术迭代、风险可控的良性循环。作为“试验田”,其可结合大湾区高密度应用场景,开展全链条算法探索与应用验证,为行业升级提供安全创新路径。例如,在跨境金融安全测试中,联合实验室已推动完成多轮压力测试,为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了实践依据。

未来,联合实验室将借助粤港澳协同优势,进一步推进生成式AI在跨境医疗、国际标准对接等领域的探索,最终推动大湾区形成开放合作、安全可控的AI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