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数字孪生脑:引领人工智能自主思考的新时代

时间:2025-09-18 11:05:0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观新闻



能否构建一个与人类大脑媲美的“人工脑”?这一曾被视为科幻的设想,如今正逐步走向现实,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目标。

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是大脑。人脑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数量与银河系星体总数相当;而作为神经细胞连接点的“突触”,数量更是神经细胞的1000倍,达到10的14次方。这些庞大的神经环路和网络,构成了人类感知、意识、学习记忆及思维认知的生理基础。长期以来,大脑神经环路的发育机制与功能实现一直是未解之谜。因此,脑科学被视为探索自然现象与人类本质的终极领域。从医学角度看,理解大脑的发育与工作原理,对于维护脑健康、治疗复杂脑疾病具有关键意义。



“人机相通”推动AI技术革新

近年来,AI热潮将脑科技推向全球竞争的新高度。人脑的工作原理具有独特优势,科学家正借鉴这些原理,设计出具备强大学习与运算能力的机器及算法。脑科学研究成果将加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这一领域的突破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仍停留在机器层面,其能力均由人类赋予。未来,我们需要破解更多大脑奥秘,让人工智能实现‘自主思考’。”

仅依赖大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的人工智能存在缺陷。例如,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常因大数据未覆盖的“盲点”而失效;而人脑则能在关键时刻灵活应变。因此,真正的人工智能应是人机融合的产物。

类脑研究的突破与挑战

成立10年来,复旦类脑研究院持续探索人工智能的突破口,致力于破解大脑奥秘。理解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谁率先揭开大脑运作的神秘面纱,谁就能在全球智能产业革命中占据先机。

位于浦东张江的复旦类脑研究院,建筑外观如同一把升起的“大伞”,其纵横交错的纹理象征着大脑的复杂结构。在这里,冯建峰团队正破解一个个“脑奥秘”:例如,研究发现人脑前额叶和枕叶区灰质体积越小,多动症症状越严重。人类的生理行为均与大脑密切相关,通过大脑的惩罚与奖赏机制,可追溯行为根源。那么,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也能借鉴这一机制,变得更高效?冯建峰认为:“这为实现人工智能的‘自主思考’奠定了基础。”

50年前,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展现了拥有“人脑”的机器人的强大与可怕。然而,时至今日,尽管机器人已无处不在,但具备“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仍未出现。赋予人工智能“人性”,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也是复旦类脑研究院当前的核心方向。

原标题:《数字孪生脑 让人工智能“自己思考”》

栏目编辑:马丹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