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年内11张支付牌照注销,第三方支付行业加速洗牌

时间:2025-10-15 21:05:38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界面新闻

记者 | 冯丽君

在严监管与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第三方支付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央行最新数据显示,年内已有11张支付牌照被注销,累计注销数量达107张,行业出清速度明显加快。

年内11张牌照“消失”,行业出清加速

9月29日,福建一卡通支付有限责任公司的支付牌照被央行正式注销,成为年内第11家退出市场的机构。与此同时,多家支付机构因违反预付卡、账户管理及清算管理规定,接连收到监管罚单,包括深圳市美的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等。

自2016年起,央行暂停新支付牌照核发,并对存量牌照续展实施严格管控。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分别有9张、23张、16张和10张支付牌照被注销。截至目前,全国持有支付牌照的机构仅剩164家,较峰值时期大幅缩减。

“出清加速、减量提质,已成为支付行业不可逆的趋势。”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表示,行业正告别粗放式经营,转向以合规为基础、科技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严监管抬升准入门槛,合规成本攀升

去年7月,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将支付机构净资产最低限额与备付金日均余额挂钩,并明确持牌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这一标准较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全国展业机构注册资本1亿元、区域展业机构3000万元”的要求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行业合规成本持续上升。例如,《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则从收单侧对受理终端及特约商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支付行业正从‘牌照红利’转向‘合规红利’。”王晶指出,监管已转向“长期有效+动态监管”,只有严守合规底线、主动升级风控体系的机构,才能获得稳定发展空间。

市场竞争加剧,中小机构生存压力倍增

尽管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庞大,但竞争已呈红海态势。观研天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第三方综合支付交易规模达580.7万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676万亿元。然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凭借电商生态与社交场景的深度绑定,占据超90%的市场份额。

多重压力下,中小支付机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今年6月,北京高汇通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主动缩减业务类型,退出储值账户运营Ⅱ类业务,集中资源发展互联网支付业务。部分机构则选择“卖身”大厂,如同程集团通过收购新生支付100%股权获得支付牌照,跨境支付企业XTransfer通过收购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成功获取内地支付资质。

与此同时,头部支付机构纷纷增资以巩固市场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财付通注册资本由153亿元增至223亿元,抖音支付注册资本从1.5亿元增至31.5亿元,盛迪嘉支付、瑞祥支付、乐刷支付等机构也完成增资。

新变局与新机会:生态、出海与数字货币

面对C端业务增速放缓的挑战,支付机构正积极寻求转型。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金额166.28万亿元,同比减少0.02%。拉卡拉、移卡等头部机构上半年支付交易金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在王晶看来,支付行业正经历三大结构性变化:

  • 从“通道之争”到“生态之争”:竞争焦点转向数字商业生态,传统收单模式难以延续,机构需搭建“支付+”生态,为商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 从“本土深耕”到“全球布局”:随着中国企业“出海”加速,推进全球化牌照与市场布局成为主流趋势。
  • 从“移动钱包”到“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稳定币等产品创新逐步扩大受理范围,机构需为多币种并行的支付世界做好准备。

这些变化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例如,在“支付+”生态方面,支付机构正加速与SaaS、AI深度融合,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出海领域,全球跨境电商与海外线下收单市场呈现规模增长势头,2024年全球零售跨境支付市场规模达39.9万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增至64.5万亿美元。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深度嵌入人民币跨境清算、多币种结算等业务层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稳定币新动力下,伴随人民币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全球扩展及应用场景多元化,第三方支付公司营收增长弹性空间可期。

“长远来看,监管变严虽需要适应期,但能进一步净化市场、让支付回归服务本质,推动行业从‘拼规模’转向‘创价值’。”王晶表示,对守合规、敢创新、懂科技、有全球视野的支付机构来说,行业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即将到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