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每经热评|铭记杨振宁:守护科学精神的永恒火种

时间:2025-10-19 10:05:4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在历史的长河中,星辰更迭,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杨振宁先生的离世,让全球科学界痛失一位巨擘,但他以跨越世纪的非凡人生,为这片土地及每一位仰望星空的人,点燃了一团无比珍贵且炽热的科学火种。

这团火种,激发了国人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自信”。

回溯至杨振宁先生求学的时代,“科学”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曾是遥不可及的“西学”,是救亡图存的利器。中国学者常怀揣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迫切与谦逊,却缺乏与世界顶级智慧平等对话的自信。而杨振宁先生的崛起,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打破了这一心理桎梏。

从他与合作者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简称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石,到他与李政道先生携手揭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荣获诺贝尔奖,这些物理学的巅峰成就,不仅铸就了他个人的辉煌,更向世界证明了:科学的巅峰并非西方文明的专属领地,中国人的智慧同样能够攀登至顶峰。

这团火种的核心,在于点燃了国人对科学的“纯粹热爱”。

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科学”二字往往被扭曲为升学、就业、职称评定的工具,那份源自好奇的惊叹、对知识壮美的领悟以及探索未知的纯粹乐趣,反而被掩盖了。

然而,杨振宁先生正是这种“纯粹热爱”的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者。

他的一生,宛如一首为物理学之美而吟唱的赞歌。他曾言及,物理学蕴含着“庄严感、神圣感,以及初窥宇宙奥秘的敬畏感”。这种将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感性、哲学的沉思融为一体的境界,展现的是一种超越功利计算的、源自灵魂深处的沉醉与热爱。

他的生命轨迹,正是这种热爱的最好注脚。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他对物理学的痴迷与探索从未停歇。即便在晚年,他仍满怀激情地走上清华园的讲台,用清亮的眼神、飞扬的神采,向年轻学子们描绘物理世界的奥秘与壮丽。

这团炽热的“火种”,值得我们世代传承、悉心守护。那么,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首先,它是一种对科学发自内心的探索本能与审美追求。20世纪50年代,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学界已屹立三十年之久,杨振宁和合作者敢于质疑,通过详实的实验论证,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杨振宁还长期关注物理学之美,认为这种美不仅给物理学家带来美的愉悦,还对他们关键的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这团火种是一种甘于“孤独耕耘”的定力与勇气。杨振宁早在1954年就提出了他的最大成果——规范场论。该理论在当年还受到了权威物理学家的批评,直到近二十年后才得到了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最后,这团火种是一种将个人智慧融入人类知识长河的“使命感”。杨振宁先生晚年毫无保留地回归祖国,提携后进,谋划中国科学未来,正是这种使命感的生动体现。他知道,这团火种不属于个人,它属于整个文明,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传承,才能越烧越旺。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杨振宁先生留给我们的,不是挂在墙上的空洞箴言,而是一种在当下尤为珍贵的科学精神底色。这底色,是在被质疑二十年里依然坚守的执着,是在八旬高龄仍走上讲台时眼中的光芒,是让中国智慧终于站在世界物理学顶峰的确证。

真正的纪念,是让这份遗产在我们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份火种的传递,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每个朴素的选择里——选择尊重一个问号,选择守护一份寂寞,选择相信思想的价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