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近期,一部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引发广泛关注。该剧通过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再现了台湾岛暗流涌动的隐蔽战线斗争。据10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总编剧卢敏撰文披露创作历程,揭示这部作品突破传统谍战叙事的关键——用精神内核唤醒时代共鸣。
突破悬疑框架:烈士精神照亮历史暗角
在北京西山森林公园四烈士雕像前,卢敏的创作独白揭示了核心命题:'那些为理想和民族未来牺牲生命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初心成为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让吴石、朱枫等烈士的形象突破纸面符号。剧中,吴石将军在身份暴露风险下坚持传递情报,朱枫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守口如瓶,这些抉择并非偶然冲动,而是源于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仰。当剧集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具象化,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英雄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抉择——对家人的牵挂与家国大义的激烈碰撞,这种'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震撼力。
历史细节重现:个体尊严唤醒情感共鸣
与传统谍战剧侧重宏大叙事不同,《沉默的荣耀》通过朱枫临行前缝补的衣物、吴石未写完的家书等细节,赋予烈士血肉之躯。这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个体温度,让英雄从抽象群像回归具体生命。当观众看到朱枫在执行任务前为女儿整理衣领,当吴石将军在案头写下对家人的愧疚,这些细腻刻画不仅还原了历史真实,更让当代人产生强烈共鸣——正是无数普通人的非凡选择,铸就了民族前行的基石。
时代使命传承:从荧幕到生活的精神接力
该剧播出后,四烈士的故事引发新一轮关注,但这仅是使命传递的起点。剧中烈士为民族未来的牺牲,与当代青年为中国梦奋斗的目标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从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的日夜攻关,到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的奔波忙碌,再到公益领域青年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新时代的奋斗者正在续写'沉默的荣耀'。这种精神传承促使观众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让烈士精神从'屏幕上'走向'生活中'?如何让革命情怀成为激励前行的动力?
打破历史沉默:让精神之光永续闪耀
《沉默的荣耀》之所以动人,在于它用艺术创作激活了历史记忆。当剧集打破'沉默'的表象,我们更应接过精神传承的接力棒:铭记烈士理想,尊重个体价值,扛起时代使命。唯有如此,那些为民族未来牺牲的英灵才能真正'活在我们心中';唯有如此,'沉默的荣耀'才能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刘萍)